|
给城里孩子准备的农家饭菜是山里孩子平日里很难吃到的。 |
[华商时评]
城里娃因何“见苦思甜而未遂”
毕诗成
走山路,参观农村学校的教室,到山里孩子的家中吃一顿午饭———光看这“城里娃一日春游”的项目安排,隐藏于其间的组织者的主观动机便不难窥见:希望有着优越生活条件的城里娃们能够“见苦思甜”,在看到山里孩子的艰苦之后受到震撼,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
遗憾
的是,当在没有玻璃的教室里触摸过连底都没有的课桌之后,孩子们依旧满院子奔跑打闹的时候;当吃着农家小院好不容易备下的馒头稀饭土豆丝,却高谈阔论“暑假去加拿大还是去大阪”旅游的时候;当面对农家孩子转送的“镇上读书的姐姐收到的生日礼物”,却掏出背包说出“我给你们50元钱”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说:活动组织者一片良苦用心,结果却很可能是“震撼未遂”。
这恐怕真的不能怪孩子:一天的体验实在太肤浅,对他们来说,新奇感仍然压倒了一切。记得《红楼梦》中曾经有这么一段故事,秦可卿出殡,宝玉跟着凤姐来到一个农庄,对村姑二丫头的生活产生的是不尽的向往,“恨不得随了她去”。还有葛优演的贺岁片《甲方乙方》,那个想去农村吃苦的老板不也是在农村住了很久后,才知道珍惜眼前的幸福吗?可见,人不是一“见苦”便会马上“思甜”的;相反,“甜”惯了,未尝不会把“苦”看成稀罕物、好东西。
孩子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走马观花式的体验,收到的效果注定有限,如果不注意疏导教育,甚至会事与愿违。我们在新闻中不就发现有学生认为农村的饭很天然,味道很好吗?而他们对同龄人的苦难认知,更是远远无法做到感同身受的程度。农家的姐姐送出的是自己觉得最宝贵的“生日礼物”,可当城里孩子说出“我给你们50元钱吧”的时候,他真能体会那份礼物的厚重吗?更值得忧虑的是,会不会有些孩子在见识了农村的落后之后,产生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当山里孩子面对城里孩子口袋里掏不完的小东西、零用钱说出“他们很有钱”的时候,他们会不会遭受着负面的冲撞?
我们无意于放大“穷家娃”与“富家娃”的生存境遇,也无法期待一次“春游”便彻底改变什么,但一个“震撼未遂”的例子放在面前,还是期望能一同从中反思出点什么。记得此前湖南卫视曾做过几期“变形计”的节目,而比较“变形计”的震撼与“一日游”的未遂,我们不难得出如此心得:不仅仅是要让孩子知道国人还有多贫困,从而珍惜眼前拥有的财富;我们更要做的是让孩子在暂时远离喧闹的城市之后,能够多一些同情,多一些朴实,多一些感恩,多一些坚强。
健全的人生才有美丽的未来。如果真的要对孩子的心灵带来触动,真的要重塑孩子的人生观,要尝试的工作还有很多:教给孩子关爱他人,学会感恩;让孩子知道人人生而平等,不论地位高低、钱财多少……在给他们创造“甜蜜”的时候,更需要给他们消化“甜蜜蜜”的工具。
“见苦思甜未遂”再一次昭示:今天的学生比我们想象得更早熟、更复杂,如果我们的教育方式还是那么简单、粗糙,如果还是以为简单地组织学生扫扫大街、撕撕野广告,便完成了人生观教育,那恐怕大错特错,我们不去探究教育的科学与细节,便休想真正触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