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系单株产量比原先提高近20%,下一步将进入小区种植本报讯(记者许琦敏)小个子稻穗也能结出大粒头稻谷!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昨天宣布:他们成功克隆出一个与控制水稻粒重的数量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并阐明了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理。昨天凌晨,这一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遗传学》上。
每粒稻谷的“体重”是决定水稻产量高低的要素之一。为了找到谷粒的“体重管家”,林鸿宣研究员带领课题组经过5年多的潜心研究,终于发现了其中的重要奥秘:一个位于第2号染色体上的GW2基因,在控制水稻颖壳大小、粒重和产量中,起重要作用。
GW2是个苛刻的“管家”,它管得越紧,谷粒外壳(颖壳)就长得越小,如果它“睁只眼,闭只眼”,颖壳就会多长个头儿。颖壳好像一个小仓库,仓库造得大,灌浆后结出的米粒个头就会大而壮实。
发现其中奥秘后,科学家让一个地方水稻品种WY3中(每千粒重42克)“大度”的GW2基因,来接替一个小粒品种“丰矮占1号”中的严苛“管家”。实验表明,经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后,小粒品种的每千粒稻谷重量从18克上升到27克,稻谷和米粒“个头”长大了1/2左右!而且,稻米除了外观不够透明外,淀粉和蛋白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等主要品质指标基本没有变化。
“虽然还没尝过米饭的口感,但通过与优质水稻杂交,今后有希望选育出粒较大、口感较好的水稻品种。”林鸿宣告诉记者,目前新品系的单株产量比原先提高了近20%,他们已为成果申请了专利,下一步将进入小区种植,以测定亩产量。由于避免使用转基因技术,稻粒增大的新品种将不存在安全隐患。
《自然·遗传学》杂志评审人对此研究给予高度评价:“这是一项在水稻产量育种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工作”、“该论文为作物种子的遗传调控机理研究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