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一位年近七旬的评弹名家多年来痴迷于评弹事业,近10多年来,先后创作了《珍珠衫》、《侠女仇》等9部脍炙人口的中长篇评弹作品,深受读者爱戴。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为评弹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评弹名家,在办理社保的过程中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在采访中,记者多次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些为传统文化呕心沥血的艺术家,是我们文化艺术史上一笔重要的无形资产,关注他们的命运就是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评弹票友来信鸣不平
署名为“吴生”的评弹爱好者在来信中说,评弹名家程振秋先生是评弹界大才子黄异庵的嫡传弟子,拥有深厚的文化根底。多年来,程振秋先生为评弹的发展呕心沥血,“他创作了七部长篇评弹书目和两个中篇书目。像《珍珠衫》、《天平侯》、《高王府》等自编书目都有很高的票房价值,深受广大听众欢迎。程振秋先生创作的中篇评弹书目《包公休妻》还得到了上海文化艺术的‘优秀成果奖’,这是当时的最高奖项。有名的京剧《曹操与杨修》也获得了‘优秀成果奖’。”
但是,成绩不菲的程振秋先生却一生坎何。信中说,程振秋先生的一生是评弹艺术的一生,也是坎坷的一生。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忠厚老实的程振秋先生1958年11月被捕入狱,从此放弃了钟爱的评弹事业,在青海度过了漫长的21年,直到1979年拿到了法院的平反通知。然而苦难的阴影尚未完全消退,今年72岁的程振秋虽然对评弹的发展有相当的贡献,但至今仍得不到退休金和有关待遇。据说,是在办手续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因为有关单位数次搬迁,使得程振秋的档案找不到了。为此,吴生在信中呼吁,像程振秋这样为评弹事业呕心沥血的艺术家,理应得到社会的关注,获得公平的待遇。
评弹家到老难办劳保
昨天上午,记者前往苏州光裕书厅采访了程振秋本人,此时程及其夫人正在演出新编书目《天平侯》。还未进入程临时居住的宿舍,记者便听到有人正拉着三弦,弹唱着评弹书目,歌声抑扬顿挫。票友吴先生告诉记者,程振秋下午有演出,上午总是练习书目,这已然成了习惯。
谈及往事,72岁的程振秋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1979年平反后,本可以留在市文化局评弹研究室负责整理评弹传统书目的他,却选择了回到苏州评弹二团。以为就此可以重返熟悉的舞台,可现实却是困难重重。首先,程振秋家属的户口当时仍未能落实回苏。在当时情况下,只能花比平价高3倍的价钱买议价粮。其次是没有演出搭档。由于评弹是两人合演的节目,没有搭档就意味着无戏可演,这对于要养家糊口的程振秋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他也曾为此向团里反映过情况,但得到的答复是,找搭档还需要等几年时间。
“为了吃饭”,在反复考虑之后,程振秋先生选择了退团。1982年,程振秋的申请获得同意,从此开始了个体演出的生涯,四处漂泊,其间参加了11个“草台班”,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略微稳定了下来。最近,程老了解到,根据新的劳保政策,只要有15年工龄,自己缴纳部分费用后就可以享受劳保待遇。于是家人四处打听,希望补办手续,然而,事实并不似他想像中那样简单。
根据相关政策,1985年以前离开企业的人员并不能办理劳保,这令程振秋先生的家人烦恼不已。因为从2001年至今,程先生的劳保仍未办成。著名评弹演员、程振秋的夫人施雅君告诉记者,有的评弹票友同情程振秋,演出结束后会送些治疗用的药物,但这并非长久之计。至今程振秋先生的劳保问题解决不了,始终是家人的一块心病。
昨天,记者采访了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养老保险与工资处,据该处处长曹丽英介绍,根据目前苏州市执行的政策,程先生的确无法办理劳保手续。曹丽英说,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的养老保险统筹开始于1985年,苏州市目前执行的是全省统一的劳保政策。根据政策的规定,在1985年以前离开企业的已退休人员,不属于劳动部门的管辖范围,也就是说,他们不能补办劳保手续。对于确实困难的这部分人群,如能确认属于低保范畴的,可到当地相关部门办理手续,领取低保。由于这部分人并不属于劳动部门的管辖范畴,因此,具体类似于程先生的情况,在苏州究竟有多少,还是个未知数。
评弹界的“演出状元”
程老有个记事本,里面的一页打上了方格,方格里用圆珠笔写的数字,密密麻麻的。这上面记录的是程振秋先生从1990年至2005年间的演出记录。翻开记事本的刹那,一组数字也从程老嘴中脱口而出:“从1990年到2005年,我共演出了4557天,4818场,有731287人看过我的演出。”这些年马不停蹄地演出,也为程振秋先生赢得了“演出状元”的雅名。妻子施雅君说,他最多的一年365天演出了380多场。
频繁的演出并不是程振秋对所热爱的评弹事业的惟一表现。从苏州评弹二团出来后,他还先后带了9个徒弟,其中也包括自己的女儿程艳秋,如今包括程艳秋在内,业已成为评弹界的栋梁。这些徒弟先后走上舞台,继续着程老对于评弹艺术的梦想。施雅君说,这些年来,程振秋不喝酒、不抽烟,一没事就关起门来看书吟诗,也正是这些雅好为程振秋的个人事业奠定了基础。他对评弹发展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他年纪大了后疾病缠身,最近又得了糖尿病、高血压。“有时候想想,他这一辈子真可怜。”
老艺人命运引发关注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人们关注的不仅是程振秋先生本人的命运,更多的是透露出对传统文化淡出文化圈的无奈和焦急。在许多人的眼中,那些活跃在传统艺术舞台上的身影,本身就像个符号,和艺术本身浑然一体,密不可分。苏州市民张先生认为,无论是相声还是传统戏曲中,老艺人对艺术的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对艺术的探索追求,促进和繁荣着艺术,而艺术的进步又给艺术家以坚实的基础。两者的关系,就像提到京剧离不开“四大名旦”一样。在这种情况下,给艺术家良好的环境,从某种程度也意味着保护传统文化自身。
作为一位评弹爱好者,“吴生”一直在关注着程振秋先生的问题。“写信的决定是几位评弹票友共同做出的。包括我本人在内,程振秋先生的一些忠实票友都为程老的情况鸣不平。程先生有很高的敬业精神,是当今书坛德艺双馨的老艺人。像这样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艺术家,社会也理应给予帮助。相信有关单位会认真负责,有关部门也会密切关注,绝不会不作为。”
在老艺人逐渐离开舞台的同时,苏州评弹这些年来仍未走出低谷,观众越来越少,能够挑大梁的演员也日渐稀缺。经营的书场有40余家,相当一部分则徘徊在生死边缘。在评弹界,有的青年演员不愿进书场演长篇,评弹学校也不招评话演员。在采访过程中,不少相关人士对此都忧心忡忡。对此,程振秋先生分析说,问题出在了待遇上,“演员进书场演出收入相对太低,要改变现状,应该增加进书场演出的补助,而且要直接通过书场给演员。”在“吴生”看来,评弹这类传统艺术的发展,更多的仍有赖于政府的政策扶持。除了硬件上的建设外,对于老艺人特殊的政策倾斜也很重要。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他们帮助新人尽快成长。同时,也给青年人以信心,融入到弘扬传统艺术的队伍中来,只有这样,传统艺术才有希望。
长期在苏州市政府机关工作的顾先生也有着相似的观点。顾先生说,程振秋的故事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是个特例。作为政策制订者按政策办事并非有错,但是,我们在制订、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这些艺术工作者当时所处时期的特殊性。顾先生认为,为这些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开绿灯”,其实就是为传统艺术本身的发展放行。
苏州评弹概述()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
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书调〕是各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它通过不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书调〕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陈(遇乾)调、马(如飞)调、俞(秀山)调。经百余年的发展,又不断出现继承这三位名家风格,且又有创造发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陈调”的继承人刘天韵、杨振雄;“俞调”的继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们均自成一家。其中“马调”对后世影响最大,多有继承并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调、沈(俭安)调、“琴调”(朱雪琴在“薛调”基础上的发展)。周(玉泉)调是在“马调”基础上的发展,而蒋(月泉)调又出自“周调”,如此发展繁衍形成了苏州评弹流派唱腔千姿百态的兴旺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