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京市未发现正规“分时度假”公司。为此,今天上午,北京市工商局、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消费警示,再次提醒消费者分时度假有四大陷阱,小心上当。
据记者了解,两部门已于去年年初发布过消费提示。
陷阱一:承诺旅游世界
一些分时度假的销售人员承诺购买某度假村1个房间每年7天的使用权后,就可以和全世界多个国家的酒店旅馆交换使用权,到全世界畅游。
但实际上,很多国家根本没有对中国开放旅游。而我国法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组织中国公民到国务院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出国旅游目的地国家以外的国家旅游。
陷阱二:洗脑后强迫消费
据两部门透露,接到的投诉中有这样的例子:一业务员曾经对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妇进行了长达7个小时的“洗脑”。同时,这些企业会事先寻找有POS机的会场,对于使用信用卡付账的消费者“忽悠”当场刷卡;对没有卡的消费者,业务人员甚至会派专车、专人“护送”消费者回家或去银行,盯着消费者取、交现金。
陷阱三:不给办理签证
分时度假的合同中规定经营者无需承担无法为消费者办理前往国家签证的责任,并明确约定了消费者不能因此“要求撤销合同或要求返还所交纳的费用”的条款。这样,如果某一个或某几个国家消费者没有办理下来签证,消费者交的一部分钱就等于白白“打了水漂”。
陷阱四:以投资为幌子
分时度假的推销员会宣传分时度假其实还是一项投资,可以增值,可是等消费者在接受服务之前,一次性交纳高额费用、购买后才发现,产品根本租不出去。
此外,分时度假采取会员制的方式,最长时间为40年,最短也是5年,一旦经营者倒闭破产,消费者要考虑预期消费风险。
链接·分析
分时度假缺乏法规
所谓分时度假,就是将度假酒店或度假村的一个房间的使用权以周为单位分时段卖给多个客人,使用期限可以是20年或30年,甚至更长。顾客购买了一周的使用权后,即可每年或隔年在此享受一周的度假。
两部门表示,分时度假存在问题较多,但由于缺乏相应法规,不法公司钻“诈骗”法律定义的空子,因此,目前暂不能定义为诈骗,但工商部门已经抽调专门人员调研此问题。在健全法律法规前,消费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如果消费者一定要“冒这种高风险”,也一定要求分时度假企业把签证承诺、机票、餐饮、投资回报等问题,写入书面合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