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明网
林丹华谈科学认识心理健康 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4月12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林丹华博士做客新华网,就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
|
|
“身心健康 快乐成长——心理专家讲坛”是由中央文明办秘书组、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组、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中国心理学会联合主办,中国文明网和新华网、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共同承办的。
| |
嘉宾林丹华就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话题与主持人交流。新华网 陈竞超 摄 |
心理健康教育已从“医学模式”转到“教育模式”
主持人:林教授,我们知道心理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帮助和引导青少年提高心理健康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快乐成长,这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为什么在今天,在我们这个时代,这个话题那么受关注?是因为心理不健康或者是心理欠健康的孩子越来越多了吗?
林丹华:这个问题要从几个角度来理解,第一,社会角度。为什么今天社会上出现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它和社会竞争的加剧有关。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在压力情况下心理就会出现比较大的问题。
第二,心理问题是不是越来越多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不是青少年中、中小学生中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呢?从主流角度来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总体是很好的,可能有一些学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为什么今天在中小学、大学、幼儿园都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和我们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不同很大关系。原来我们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面对个别的学生、有问题的学生、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但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面向了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在他的成长过程面临心理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健全,甚至到了每一个个体潜能全部发挥的程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从最初的“医学模式”转到“教育模式”,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个体潜能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相关的一些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不是说这个问题很严重,而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第三,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方面的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现在要迈向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社会的和谐,个人心灵世界的和谐,这一点被前所未有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角度。什么才是个体的心理和谐、怎么看待个体的心理和谐?这个问题现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 [2] [3] [4] [5] [6]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