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十年忌日那天,网友风雨楼在我的博客上留言,问“先生没写点什么吗”。
说实话,我从来没有为王小波写点什么,哪怕在他的文集有几个版本摆在书店的时候,哪怕“王小波门下走狗”都能够成为一种自诩符号的时候。
我一直没有觉得王小波的小说有“门下走狗”们说的那么好,中国小说界缺少一个王小波也算不得太大的损失,而王小波的离去使中国杂文界缺少了一个最富于言说智慧的大脑。
王小波提供了多少独特的思想,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他将无可质疑的绵密逻辑和自嘲反讽的写作风格融合在一起,构造了一种极具可读性的文本,其间贯穿着基于常识与人类共同价值的自由精神。这种独特的言说方式,既是他剥开现实生活中各种荒谬存在的工具,也是他找到的一种可以去讨论任何问题的策略。他因此获得了表达的自由,化解了我们所面临的言说困难。他的文字润泽而不孤苦,锋利而不尖锐,寓庄于谐,举重若轻,使我们在会心一笑中明白自己的处境。但人们迷上王小波,更重要的原因也许不是因为王小波的作品本身,而是通过他的作品看到了一种有坚持、有趣味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生活中的王小波到底怎样,知道的人不会太多;文字与作者的生活是否可以等同,也很难说。但一般来说,人们还是会以“文如其人”的方式来推断作家的作品与他的生活之间的关系。因此,王小波这个符号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些文本,而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当然,这不是底层人的理想生活,而是具有自觉自由意识的那一部分人的理想生活。
王小波十年忌日前后,媒体和网络上都有相当密集的纪念,“纪念活动组委会”也成立了,“重走小波路”的自助游活动正在组织,诗文朗诵会、征文活动、裸雕风波等等次第展开。忙忙碌碌的集体活动景象,何如“门下走狗”各自展开王小波的书静静去读?王小波不是一个集体活动爱好者,正好相反,他的文字一次次地戳穿了“集体游戏”使人着魔发疯的把戏。我固然可以理解这些集体活动对表达“门下走狗”感受的重要性,但它是否也合乎王小波在他的文章中所体现的精神呢?
我甚至怀疑王小波是否会接受小说家、杂文家、自由知识分子之类的名号。他对各种名号都有着怀疑,名号意味着崇高化,王小波对崇高化是反感的;名号意味着类型化,意味着将人归类,这也是王小波厌恶的。如果“门下走狗”们只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而不惜违背王小波的意志,那么“门下走狗”的忠诚度是不是有些问题,有辱王小波的为人原则呢?这是一个荒谬的事情,而且毫不幽默。一个人以全部的写作来恢复人的独立性,他的身后却产生了“门下走狗”;王小波以全部的思考来祛除将人的个体性视为邪恶的歪理,他的身后却是如森林一般站立的“集体”。王小波在精神上被背叛,而背叛者说的是各种拥戴的话语。纪念王小波,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各自上路,放飞自己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