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6日电 题:统筹三个关系 打造以哈尔滨为龙头的龙江现代城市群
张效廉
哈尔滨是一个拥有980万人口、5.3万平方公里土地的特大城市,2006年市区人口列全国城市第7位,综合实力列中国百强城市第10位,适宜旅游城市列第9位,成长型竞争力城市列第28位。
| |
哈尔滨市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积极顺应当代城市发展趋势,牢牢把握发展与和谐两大时代主题,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谐可持续发展”作为哈尔滨各项工作的主线,确立了“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发展目标,把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作为牵动和引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稳定着力点,努力开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城市发展新境界。
和谐发展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这里我主要阐述的是三个层次的内容,即“城与人”、“城与乡”、“城与城”之间在竞相发展中如何建立和谐关系的问题。
城与人的和谐,就是将城市的价值取向定位为“以人为本”,践行一切为了人民、人民决定一切和服务人、发展人的城市发展观。城市因人聚而缘起,因聚人而兴盛。如果拷问城市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是人的生活。因为城市的一切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都是以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为宗旨的。亚里斯多德认为: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居留于城市。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更进一步认为,人的本质在于“诗意般地栖居”。这两句格言深富哲理,集中地道明了人与城市的本义,那就是人与城的天然相契、复合共生。因此,坚持城市建设的宜居方向,走科学与和谐发展之路,就几乎包含和揭示了城市全部的内在本质。
宜居城市在我国现阶段特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们工作、生活、居住的城市。它的主要特征是:环境宜人、生活舒适、经济繁荣、就业充分、教育发达、文化先进、社会和谐。宜居城市应该有两层含意:首先是适于居住,这是宜居城市的基本含义;二是适于兴业,兴业是发展之本,一个没有发展的城市是谈不上宜居的,特别是对于近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居住与兴业,宜居与宜资必须相辅相成、内在统一。根据相关调查,国内比较接近以上标准的城市主要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的城市,如青岛、大连、厦门,以及人文气息浓厚、生活恬淡舒适的城市,如成都、南京、重庆等。和这些城市相比,哈尔滨市的主要差距是:自然生态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严重短缺,市容居住环境脏乱,文教体育设施不足,经济欠发达,人均收入偏低等等。这就说明哈尔滨市对照宜居城市的标准差距还很大,建设宜居城市的任务光荣而艰巨。
“三个适宜”不是市委、市政府标榜的一句空泛的口号,也不是一个刻意渲染的缥缈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艰辛探索和工作历程。要把建设宜居城市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园林生态城等具体任务结合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最终把哈尔滨市建设成为自然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先进、经济繁荣发展、城市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社会安定有序、市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宜居城市,实现城与人的和谐、共存、共荣。具体讲,重点体观在夯实以下九个方面工作基础上。
一是着力加快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动科技自主创新,保持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夯实宜居城市的经济基础。要发展壮大机械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食品、医药工业4个基地和机电成套设备、汽车、飞机、基础功能部件等重点产品,梯次推进光机电一体化、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着力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提高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二是着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强化造林绿化和污染治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和园林生态城,夯实宜居城市的生态基础。围绕创建“绿色哈尔滨”,实施“两屏障、三区域、一网络”的绿化工程。治理松花江水污染源头,实施沿江污水截流,引入大庆天然气等优质气源,推进以热电联产为主的市区集中供热,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洁净煤技术产品,完成二环路以内的工业企业搬迁改造,逐步实现建成区无污染企业的目标。三是着力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实施空间布局越江发展的战略跨越;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由旧到新质的跨越,实现城市功能由老城区向新城区的扩展延伸,夯实宜居城市的承载基础。要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为目标,对二环以外及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城乡结合部,加强医疗、教育、商业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提升低收入人群集中居住区域生活方便性;重点推进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供水、排水、供气、公交等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水源地环境保护,加快磨盘山供水二期工程建设,扩大优质饮用水供应范围;按照“两轴四环十射”城市路网规划,完善道路布局,加强越江联络,优化道路功能,建成三环、四环路,构筑城市外围道路框架,建成道外二十道街跨江桥,持续推进松北开发。四是着力突出城市文脉和历史风貌,狠抓欧陆风情的延续和统一,打造能够愉悦身心,满足市民视觉和心理需求的大气,灵气、洋气的城市景观,夯实宜居城市的映象基础。乐山乐水是人的天性,哈尔滨城区具有三河一江优势,东部又有依山傍水的浅山区,具备建设掩映于青山绿水中的高尚居住卫星镇的条件,西部宜于发展都市森林区,可以建设自己的维也纳森林或“黑森林”。我们要大力推进清水河建设,努力改善水环境和植被环境,充分展现濒水城市、森林城市既亲和灵秀又浓郁厚重的城市风貌,把哈尔滨建成簇新而秀美的北方水乡和森林之都。五是着力加强住宅和居住环境建设,降低中心区的容积率,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水平,分层次推进住宅功能转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商服设施,提高居民生活便宜度,夯实宜居城市的安居基础。针对哈尔滨旧城区建筑容量高、环境差的状况,逐步减弱主城区居住功能,加大城市边缘区居住功能建设,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实行居住环境健康影响评价听证会制度,对于以居住功能为主体的地区,实行建筑物密度超标一票否决制度,保证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对中央大街等特色保护街区周边建筑高度,实施更加严格的控制标准,对住宅的样式、格局进行优化,有层次地推进住宅功能由安居型向舒适型、享受型方向转变。六是着力凸显人文关怀,做好针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社会救动工作,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和经济安全网络建设,为市民营造温馨家园,夯实宜居城市的保障基础。城市不仅是居住创业之地,更是心灵托寄之所。在某种程度上心理安宁比单纯的浮华富贵更能给人带来幸福。我们要在城市管理中,把人文关怀渗透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使我们的城市少一些霜封雪面,多一些温情脉脉。当前工作重点是,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和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发展福利和慈善事业;积极创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七是着力推进“文化立市”工程,打造北方地域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培养城市精神,建设文体娱乐设施,扶持文化产业,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夯实宜居城市的文明基础。重点是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哈尔滨音乐厅、哈尔滨歌舞剧院等标志性文化工程;支持和鼓励文化遗产保护,社区文化发展以及其他文化事业的开展;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建立健全多元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民间人士投资建设专门性、体现地域文化历史内涵的文化设施,集中力量将冰雪体育、冰雪文化等优势行业做大、做强。八是着力维护公共安全,坚持防控结合,有效打击犯罪,保持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建立应急预案、预测、预警等管理体系,提高处置公共危机的能力,提高市民安全感,夯实宜居城市的平安基础。要建立主动超前的维稳体系和科学严密、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防控体系,健全动静结合、分兵把口、反应迅捷的治安防范屏障,实现对动态治安的有效控制。以创建“平安哈尔滨”为契机,动员组织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参与预防和控制社会犯罪活动,从源头上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九是着力打造公平的市场环境、良好的服务环境和优惠的政策环境,降低创业交易成本,减少发展创富的限制,增强对资金、技术、人才等的聚集作用。夯实宜居城市的创业基础。要围绕构建创业型城市,健全市场规则,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构建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完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的职责;制定吸引投资的优惠政策,维护政策的系统性、稳定性,创造一系列有利于企业发展与合作的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吸引各方资本。
城与乡的和谐,就是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关系如何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与否、检验和谐城市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尽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和谐增长的新格局。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形成城乡联动发展的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城市形态。按照“一核三圈”的空间拓展结构和“一主六副、六条轴带”的点轴发展模式统筹规划:构建以哈尔滨城区为核心区,以双城、阿城、尚志、宾县等为卫星城的哈尔滨都市经济圈发展新格局。二是统筹城乡资源配置。打通城乡市场梗阻,培育统一市场体系,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城乡互通、市场对接。三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打破城乡产业分割,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增强城乡产业关联度。要加速城乡第二产业对接,市区主要加快发展区域性支柱和强势产业群,把大部分劳动密集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涉农产业向县乡转移。县(市)则主要引导企业大力发展城市配套产业,加入大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构建市域l小时公路交通圈为重点,加快完善交通、物流、公用设施服务网络,实现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区域共建、城乡联网、设施共享,五是统筹城乡国民收入分配和城乡配套改革。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财力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改变城乡分治结构,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行全局性、战略性调整,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城与城的和谐,就是要在龙江大地上尽快培育起有机联系的现代城市群,努力在东北经济圈中形成新的增长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城市发展早己不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任何一个经济单体,如果离开区域群体的支撑,它的发展和竞争力必然受到制约和削弱,“诸侯经济”和封闭的“山大王”模式是没有出路的。目前,国内除已呈三足鼎立之势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外,以大沈阳为核心的东北经济圈、以重庆、成都、西安为核心的西部经济圈和以广西北海、防域、钦州为核心的辐射东盟北部湾的经济圈正在形成中。今年两会期间,又有湖北、湖南,辽宁等省吁请国家将本地主要城市群列为继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的第三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表明了各区域经济合作涵盖的范围和程度正不断深化,合作模式日趋丰富,各主要经济城市和区域均在重新定位、积极争取,努力提升自己的位次,以期在未来经济版图划分当中占据更大的份额,发挥更加主导的作用。整合区域城市资源,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增强整体竞争实力已经成为未来城市经济竞争的主要特点。
我省城市经济整体不振,除单个城市实力不济以外,区域联合不到位是一个重要原因。面对国内外汹涌的一轮轮经济整合大潮和严峻的竞争态势,处于祖国边陲的我省我市,如果不能在这一轮经济整合中找准位置、抢占先机、乘势掘起,就有长期被边缘化的危险,最终丧失振兴发展的良机。
要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迅速提升龙江城市整体竞争力,必须发挥中心城市工业基础雄厚、资源要素丰富和吸纳集聚、辐射扩散作用较强的优势,通过实施产业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共伺打造以哈尔滨为龙头,以齐牡佳大为骨干,以其他城市为支撑,以哈大齐工业走廊为主要载体的城市经济群落,辐射带动周边城市乃至全省发展,力争将这一城市群打造成为在东北亚地区有较强影响力、在全国有特色的重要经济隆起带,支撑龙江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区域。
一是协调城际经济形态,坚持适度错位发展。目前我省城市基本处于各自集聚产业状态,产业形态同质同构特点明显,容易造成区域内自相竞争。为避免这一情况,应按照“在合作中有分工,在分工中求共赢”的原则,既尊重和理解各城市经济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又注重防范经济形态的过度同构化。具体就是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综合考虑各自的独特资源、廉价要素、产业传统与历史基础、市场规模等因素,确立自身的产业门类和项目,以发挥产业互补优势,促进区域合作,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实力。二是实现资源整合,实现生产要素互利。就是打破行政区划分割,从经济发展与空间关系的角度建立统一合作的机制,整合优化域内资源,搞好产业协作分工,最大程度地发挥集群效应。三是发挥产业带动功能。突出核心城市地位,充分发挥其产业集聚、辐射、承接、延伸功能,和在经济、文化、科技、金融等方面的引导和扩散效应,立足“两个市场”,增育和壮大产业集群;承接国际、国内梯度产业转移,延伸和加粗产业链条。引入资金、管理、技术、人才,实现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级,扩张经济总量的目标。
为更好地促进省内十三个地市间的合作与交流,首先应构建起畅通无碍的省内城市政府、部门、区县间的联系渠道,在产业布局、重点项目安排等方面搞好协调与对接,实现优势互补、集群发展,共同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次要在政策衔接、产业调整、资源利用、技术扩散、成果共享、市场研发、对外贸易等方面建立健全合作平台,促进产业融合与联结,加强多种要素合作,谋求多方共赢新局面,实现携手共建富民强省作用突出,人文生态特色显著的龙江现代城市群的宏伟目标。(作者为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哈尔滨市市长)作者:来源:东北网编辑: 刘华 ( 刘华 的博客) 国 内 国 际 科 教 娱 乐 社 会 体 育 专 题 法 治
相 关 新 闻:
· · · · · ·
综 合 新 闻:
· · · · · · · · · ·
· · · · · · 进入专题 · · · · · · · · · ·舒淇性感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