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可惜,顾彬不是一只蚂蚁。否则,早就被中国文坛的英雄踩死了。
如果顾彬是一只蚂蚁,他说“中国当代文学全是垃圾”,也许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引起轩然大波,甚至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可惜,顾彬不是一只蚂蚁。
对顾彬的这一场围剿,我看倒真的有点类似于一种“玩笑”,一种“娱乐”。我当然不是顾彬,也并不完全认同他的“垃圾论”,却一点也看不出这种围剿有什么可以摆上桌面的理由。不就是人家没有说你的好话么?不就是人家的话说得比较难听,比较刻薄,比较让人没有面子么?值得这般恼羞成怒?要人家说好话,说阿谀奉承的话,还不容易?翻翻我们的报刊,什么作品研讨会,一篇一篇都是让人脸红的谀墓文,好听么?有用么?好意思介绍给别人“娱乐”么?作为德国的一位汉学家,顾彬发此高论,中国文坛难道就不该冷静想一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如果仅仅是偏见,人家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偏见?怎样才能纠正这种偏见?自己还需要做哪些努力?如果仅仅是污蔑,则更不必如丧考妣。就算中国当代文学全是黄金,没有一丝一毫垃圾,顾彬说一句话,黄金就立即变成垃圾了吗?何况,围剿也好,压服也罢,不但不会有一点沟通的效果,反而徒然显出自己的小家子气。
对顾彬的这一场围剿,我看也是一种双重标准:许多中国人信口雌黄,可以;顾彬说几句不中听的话,不行。围剿者论据之一,是顾彬没读过中国当代文学的“全部作品”,“不了解”情况。这似乎是一颗重磅炸弹,其实不值一驳。这就好比到一家饭店点菜,上来的几个菜,色香味一概谈不上,吃了皆不合口味,客人理所当然要批评这家饭店菜肴不好。难道饭店老板倒可以这样反驳客人说:“你还没有品尝过我店里的全部菜肴,怎么可以如此评价?”谁见过这样蛮横无理的饭店老板?我倒是从中看出许多人安之若素的双重标准。记得许多中国人这些年信口雌黄谩骂鲁迅“狭隘”、“小气”,“没有什么作品”,“算不上文学家”,没见谁站出来责问一句:您究竟读过鲁迅多少作品?研究过鲁迅的“全部作品”吗?既然没有研究过鲁迅的“全部作品”,凭什么可以信口雌黄呢?这么多年来,那些捍卫中国文学尊严的英雄们读到哪里去了呢?怎么顾彬说了一句“垃圾”,英雄们就讥笑他没有读过“全部作品”,最多只算“哗众取宠”,“根本不值得认真对待”?
对顾彬的这一场围剿,我看已经从某种程度上反证出中国当代文学自信力不足。许多文坛英雄捧场的话听多了,听惯了,自我感觉非常良好,早已接受不了一点批评。他们习惯于夸夸其谈,炫耀成就。如果顾彬这一回不是说“中国当代文学全是垃圾”,而是说“中国当代文学全是黄金”,“全是钻石”,即使再肉麻一些,他们也会欣然承受。可惜顾彬抛出的竟是“垃圾论”。突然听到这种异乎寻常的刺耳之言,他们当然无法接受,要觉得天之将倾。看起来自负得很,其实十分自卑,完全没有一点自信。这就像一面镜子,把这种英雄式的脆弱特别强烈地显现到人们面前。如果不是顾彬一再来捅马蜂窝,不但英雄们会继续自诩天下无双,世人们也很难察觉英雄心里这种深藏的脆弱。这倒是让人庆幸的事。王师北,著名杂文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