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
成都市社科院 刘宝驹 胡燕
成都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将“努力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作为“扎实推进和谐成都建设”的一项重要奋斗目标,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不断扩大覆盖面。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成都的基础
社会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让社会全体成员都能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制度性措施。社会保障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的稳定机制,更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一)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意义重大
市场经济机制的基本特征是追求利益、效率最大化,存在市场竞争和风险。这种机制一方面可以提高效率,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也会因各种生产要素投入不等,市场竞争与风险等原因,出现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拉大,部分成员失业或因年老、疾病、伤残以及其它灾难,生活陷入贫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发挥强有力的调控作用,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困难群众给予基本的生活保障,以弥补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不足。所以,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社会保障是政府依据国家法律,通过对国民经济收入的调控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权利,特别是对困难群众给予基本生活保障的民生安全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实现社会利益公平公正的分享,能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能调动社会全体成员的劳动积极性,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因此,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调节器、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器、减少社会动荡的稳定器,是规避市场风险的安全网。
(二)我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良好格局已基本形成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立足于和谐成都建设,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209.1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53.7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235.9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62.4万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征地农民参加养老医疗保险人数达36.3万人,其中新征地农民参保9.0万人;农民工参加综合社会保险的人数达33.9万人,增长44.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543.2万人,增长7.5%。
社会福利事业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乡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25.9万人,比上年增长4.9%。全市对企业退休人员实行了社会化管理服务,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覆盖面达100%。与国内其他省市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建设比较,我市社会保障工作走在前列。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例如,基本医疗保险还未实现全市统筹,市域内政策和待遇存在差异,不利于劳动力流动;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压力未得到有效缓解;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增长速度较快等等。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按照“四个全覆盖”要求,狠抓落实。
抓好“四个全覆盖”,扎实推进和谐成都建设
市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四个全覆盖”的奋斗目标,为我们描绘出了未来五年我市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建设的宏伟蓝图。
(一)城镇各类社会保险实现城镇人口全覆盖
健全城镇社会保障是协调城镇矛盾冲突,促进城镇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2007年1月1日,市政府正式颁布《成都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成为全国第一个实施城镇居民医保的省会城市,也标志着成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搭建完毕。目前,在成都市实行的6项医疗保险中,总计已吸纳970万人参保。城镇居民医保全面推进后,预计参保人员将有1000多万人,扣除重叠参保人员,全市城镇人员参保率将达90%以上。我们相信,经过努力,党代会报告提出的“城镇各类社会保险实现城镇人口全覆盖”目标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二)综合社会保险实现农民工全覆盖
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实现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针对我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2003年3月1日成都市政府颁布了《成都市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社会保险暂行办法》,对在蓉打工的农民工执行综合社会保险的参保办法,成为了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推行综合社会保险的城市。2006年,成都市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参加综合社会保险人数达33.9万人。应当看到,我市农民工社保刚刚起航,再加之农民工流动性大,数量不断扩大,个人收入普遍偏低等客观因素,还存在农民工受益面窄、受益程度低等问题。党代会报告提出“综合社会保险实现农民工全覆盖”,为我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明确了方向,必将使更多的农民工受益。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农村人口全覆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我市2004年在全市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到2006年9月30日,成都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业人口586.17万人,农民实际参合人数为543.18万人,参合率达92.67%。党代会报告提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农村人口全覆盖”,确立了新时期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为提高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最低生活保障和住房、医疗、上学等困难救助实现城乡所有贫困人口全覆盖
社会救助体系以城乡低保为基础,帮困助学、帮困助医、帮困建房三大救助工程为支撑,其他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社会帮扶为配套,有效地保障了城乡弱势群众在“吃、穿、住、医、学”方面的基本需求。据统计,2003-2006年,全市城乡救助人次(户)数共计133.9万人次(户),救助资金达11.2亿元。其中,城乡低保848673(人次),资金44700.00万元;帮困助学14786(人次),资金3107.1万元;帮困助医463238(人次),资金1321.1万元;帮困建房12272(户),资金13626.6万元。经过几年的推进,我市社会救助进入了从单项救助到体系建设,从随机、临时救助向制度化保障发展的新阶段。《报告》提出在新时期“最低生活保障和住房、医疗、上学等困难救助实现城乡所有贫困人口全覆盖”,必将使城乡困难群众的利益得到最广泛的关注,促进我市城乡社会和谐发展。当然,要实现“四个全覆盖”,任务非常艰巨,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政府财政的强力支持。我们相信,在新一届市委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成都经济一定能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一定能不断增强,城乡人口“四个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建设也一定会得到强有力的支撑。今后5年的成都,人民生活会更加幸福,社会也将更加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