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著名学刊《自然·医学》发表论文后仅4个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裴钢院士研究组就将老年痴呆症研究的部分专利权许可给上海一家企业,双方从现在起将在新靶点研究基础上,加速新药研发。产与研的“接力棒”传递得如此快速顺畅,显示的正是上海逐步建立的新药创制体系效应。
一支接力队:
研发瞄准重大疾病
老百姓常觉得进口药太贵,而国产药又多为仿制。今年下半年,第一个中国人发明的“沙星”类抗感染新药———盐酸安妥沙星有望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进入医院药房。负责中科院重大项目“创新药物研究开发与药物创新体系建设”的陈凯先院士透露,该药药效与当前沙星类药物中最优秀品种———左旋氧氟沙星等大体相当,对某些病菌的抑制作用还更好一些,尤其是该药可做到每日服用仅一次。
围绕当前百姓面临的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疾病、糖尿病、病毒性传染病等五大严重疾病,上海重点创制的自主知识产权候选新药,正处于不同研发阶段,仿佛一支接力队。仅上海中科院系统就有抗早老性痴呆药物“希普林”等6个新药正在临床研究;同时,免疫抑制作用药物LLDT-8等6个新药则进入临床前研究。
一场接力跑:
产学研联手出好药糖尿病患者最近有条好消息:上海药物研究所科研人员找到一类口服有效、无需注射的小分子激动剂,有望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肥胖症及相关代谢性疾病。课题组负责人王明伟研究员介绍,这个“神奇小分子”是经过4年多自主研发、75640次化合物筛选的成果,目前已申请7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在这条“长跑路”上,在沪建立的化合物库与筛选中心是关键“两棒”。前者现已拥有10多万个样品,正向百万级存量扩容;与之同步,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已累计进行上百万次筛选,成为药物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徐瑞哲章迪思)(来源: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