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纪委书记杨光洪、湖南省纪委书记许云昭、河北省纪委书记臧胜业和陕西省纪委书记王侠最近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认为现在一些地方党政一把手权力太集中,监督往往成了真空,“这里面根本上是个体制机制问题。所以,权力还是应该合理分散、科学配置,建立分权机制和制衡机制。
在这几位省纪委书记看来,“对各级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始终是个薄弱环节,也是反腐倡廉的一大难点”,是“难中之难、重中之重”。这种判断无疑是十分准确的。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许多人都怀有一种迷信,认为各级党政一把手都是不会出问题或绝少出问题的,因此根本不存在需要对一把手进行监督的问题。比如前些年热播的多部反腐影视作品,几乎无一例外都落入了“副职腐败正职抓”的窠臼。
在这些作品中,一把手可能因故暂时缺席,或难免也受到奸佞的蒙蔽,但他们永远都清正廉洁,是正确、正义的化身,不可能犯错误——因为一旦连他们也不可靠,也犯错误成了贪官,还有谁能力挽狂澜,一手扭转反腐败的僵局?好在,近年来随着原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成克杰、原贵州省委书记刘方仁、原云南省省长李嘉廷、原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原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等省部级党政一把手腐败案件的被查处,基本上已经破除了一些人心中关于“一把手无需监督”的迷信。
虽然破除了上述迷信,但不少人仍然认为,由于各级党政机关、国家机关的一把手是十分重要的职务,所以对他们进行监督是一个微妙而敏感的问题,决不能“轻举妄动”。如前段时间,湖北省秭归县纪委组织拍摄了200多名干部上班期间炒股玩游戏、开会睡觉等各类违纪行为,并制成一部专题短片公开放映,但其中删除了一些单位一把手违纪行为的资料。县纪委负责人解释说,如果把一把手也曝光,他个人的威信受到影响,他在单位的工作就不好开展了。担心对一把手进行监督会影响其威信,或影响其所在地方和单位的工作,或在一定范围内造成混乱,或令监督者“监督不成反受其害”等等,仍然是不少人在对一把手进行监督的问题上存在的认识障碍,事实上也是造成一把手监督难局面的重要原因。
2004年初中共中央正式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明确规定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等党的最高层也成为监督对象,“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在中国的国情条件下,以《党内监督条例》为依托和参照,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形成合力,对党政机关、国家机关的一把手进行监督,就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坚实的合法性。
对一把手进行监督的问题解决好了,改善执政党的领导、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就会迈出一大步。潘洪其摘自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