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餐员为北京什刹海街道四环社区的老人张明惠(左)送来热气腾腾的午餐。
居家养老破解空巢难题
据国务院老龄委近日在北京市一个社区的调查,55%的老年人是独居或仅与配偶一起生活的空巢老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少同堂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城市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面临着缺乏日常生活照料的问题。发展居家养老,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良策。
老龄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本公介绍,居家养老服务是由社区帮助家庭,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形式。
它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照顾为依托,老年人居住在家里,而不是在养老院,既有家庭成员的照顾,也有社区的照顾。
2002年9月,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公园街道首创社区养老新模式——居家养老院。沙河口区政府根据老年人身体和收入情况,对“三无”老人(没有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没有法定赡养人)每月资助300元,单亲家庭老人月收入低于600元的每月补助200元,双亲家庭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每月资助100元。从大龄下岗失业人员中选聘养护员,根据服务内容和养护员与老人居住地的远近,确定养护费用为300元至1300元之间,提供养老护理、清扫卫生、办理事务、温馨相伴、营养配餐、上门洗衣、帮助洗浴、市内旅游等服务项目。这种居家养老的模式被市民们称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后来在大连广泛推广。
至2007年,享受政府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大连特困老年人已达8250人。
为空巢老人送餐上门
北京市西城区是全市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60岁以上老人。什刹海街道办事处通过对辖区20367位老年人的调查,了解到其中有2301名属于空巢、孤寡、高龄特困老人。这些老人最发愁的是没有精力自己做饭,如何保证他们吃好饭成了居家养老服务的首要问题。
去年11月,什刹海街道办事处和西城区民政局、红十字会等单位筹资200多万元,成立了“配餐服务中心”,设有5个配餐点,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孤寡老人免费送餐上门,所有费用由政府承担。对于其他享受低保的特困老人,政府给予50%的餐费补贴,免收送餐费。对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老人,可自主选择配餐标准,饭菜有4元、6元、10元3种标准,配餐服务中心提供有偿送餐。
每天11时30分起,送餐员就会骑上电动自行车,为老人送餐。各配餐点还开辟了“老人饭桌”,为能够走动的老人提供成本价餐饮服务。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则建立了“走出来、走进去”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走进去”就是对高龄、独居的困难老人,政府出资按每人每年2000元的标准购买服务,服务人员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每天上门服务1小时。“走出来”是指让大部分行动方便的老年人,走出小家融入大家。每个社区建立有日托服务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有一个400平方米左右的老年之家,供老人们娱乐休闲。周到的服务使老人们既享受到养老院式的服务,又保持了在家生活的习惯和亲情。
各地政府建立补贴制度
李本公说,各地政府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都加大了政府责任承担的分量,不同程度地建立对困难老人享受服务的补贴制度,对“三无”老人、优抚对象和有特殊贡献的老人,由政府为他们购买服务;对低保老人、高龄老人、生活困难老人,政府补贴服务费用;对身体健康、有经济支付能力的老人则实行优惠低偿的市场化服务。
北京市近3年投入财政资金3亿元,社会集资9亿元,建成了2244个社区为老服务中心。该市计划今年下半年出台《特殊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办法》,将西城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推广到全市城乡,预计有14万老年人可享受到每月50元至250元的补贴服务券,老人凭服务券可以购买自己需要的服务。
上海市近年建立了困难老人养老服务评估和补贴制度,根据老年人具体情况,实行每月100元至250元的补贴标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仅去年的服务补贴资金就达9000多万元。李本公表示,“十一五”期间,将在全国城市社区基本建立起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80%以上的乡镇建成一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1/3左右的村委会和自然村建成一所老年人文化活动和服务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