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登岩
手拿听诊器的白衣天使,却是在为一张张百元钞票听诊。昨中午,四川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女生宿舍5号楼“地下艺术空间”厅内,10名大学生正举办一场名为《天使的诱惑》的行为艺术展,讽刺部分医生医德缺失。
(4月18日《重庆晚报》)毋庸讳言,当前对于医务工作者在行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职业道德的缺失,正日益受到社会各方的诟病。如今,就连身处“象牙塔”、一贯以“不闻窗外事”著称的大学生也不甘寂寞,搞起了旨在“讽刺医德缺失”的行为艺术。同样身为一名大学生,笔者钦佩他们勇于创新、敢于批判的精神。然而,钦佩归钦佩,笔者还是忍不住要问:这种行为艺术除了“讽刺”还有其他作用吗?除了以其“直接、尖锐”的风格,让人“看了觉得过瘾、解气”之外,能为改善医德、改善医患关系起到怎样的作用?对此,笔者不敢表示乐观。
刚刚尘埃落定的“茶水发炎”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告诉我们:唤醒医德不能不择手段,要充分考虑事物的客观规律和医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否则,不但会使那些原本兢兢业业的医生产生抵触情绪,进一步恶化医患之间的关系,说不定还会好心办错事,损害了自己的形象。我们知道,批判的价值根本还要奠定在建设性之上。舍此,无论手法多么高明的批判都是破坏。拿该事件而言,把所有的医生不分青红皂白地都置于讽刺的影射范围之下,不但有失公允,而且极不负责。其结果只能是医德缺失的现状在患者眼中的放大和医生对此的反感,从而最终不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事实上,正如惩罚恶人,不能指望恶劣的言行一样,缺乏理性和建设性的言行,永远无法担负起唤醒社会良好医德的重任。因此,如果真的有心致力于此,还是换一种方式较为妥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