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难耐折腾 四大因素或置南海Ⅰ号于“死地”?

  考古专家会聚阳江“会诊”保护问题,原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担心——

  难耐“折腾”,“南海I号”出水会散架

  “南海Ⅰ号”打捞全程追踪

  本报日前推出《“南海Ⅰ号”堪比海上敦煌?慎评!》一文后,在考古界、史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然而,围绕“南海Ⅰ号”的价值定位、后期保护等一系列问题,争论一直在持续着——

  被海底淤泥封存了800多年的“南海Ⅰ号”即将出水,7月份保存在12米水深的“水晶宫”内。从海底淤泥换到人造海水内,古船业已疏松的船体会不会松散?文物会不会因此遭受影响?

  昨天一批中国考古界知名专家聚首阳江,商讨解决对策。见证了“南海Ⅰ号”整体方案几次论证的老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告诉记者,“南海Ⅰ号”到底该怎么保护?这是中国考古界未来20年内要面对的一个“大难题”。针对“南海Ⅰ号”的价值判定、如何进行后期保护等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这几位国内知名的文物保护专家。

  关于打捞保护

  由“软床”移到“硬床”受得了吗?

  河北沧州曾出水一具宋代千年铁狮,铁狮原本置身泥里,打捞上来后放在水泥台,结果没过多久,铁狮就散架了。

  刘庆柱

  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

  记者:作为考古界资深专家,多次参与了“南海I号”整体打捞的论证。您如何评价这一方案?

  刘庆柱:“南海I号”是一个历史的模型,历史的细胞,通过这个模型我们可以看到宋代的历史原貌。要最大限度地提取这个价值,这就必须采用整体打捞。以往的水下考古方法,一般是将船内货物捞出来、将船体分块取出,但是这片海域的能见度几乎为零,采用这种方法必然丢失非常多的宝贵信息。

  为什么我们反对盗墓呢?虽然同样获取了宝贝,但是盗墓破坏了历史信息。好比我们在墓葬里发现的墓主人嘴里含的玉颔,如果被盗墓者单纯地偷走,这个历史意义和信息就丧失或者变质了。

  破解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往往比宝物更重要。整体打捞方案虽然是首创,具有风险,但是它是最适合“南海I号”这条重要古沉船的打捞方法。

  记者:瑞典的木质沉船打捞上来后经过脱盐处理,裸露在真空里,而“南海I号”是要保存在水里。目前,考古专家们针对“南海I号”在水晶宫里的保存提出了不少担心,从海底淤泥移到人工海水,高盐分的海水、水中的微生物、寄生虫会不会侵蚀木质?

  刘庆柱:很多具体问题还要进一步研究。

  “南海I号”以前在近30米水深的海底淤泥里,现在放到12米的人造海水中,压力和环境全变了。沉箱打捞出水的时候,古船体会不会因为失去海底压力,如同失重一样造成船体开涨?失去压力后,又在水晶宫内要重新承受12米水深的压力。一来一去,古沉船受得了吗?如果轻易拆掉保护它的沉箱,发生散架的情况并不是没有可能。所以,专家们必须先对木质船体的承受力作精确测量,但我目前还未看到这样的研究报告。

  据我判断,“南海I号”在海底虽然被淤泥覆盖,但是船舱里肯定灌满了海水,不可能是真空的。所以,古船船体一直是与海水直接接触的。现在我们把古船放在水晶宫内,应当说环境的变化不算太大,水和泥的比重差不多,肯定比直接裸露在空气或者放置在真空中更利于沉船的保护。

  我还有一点担心:“南海I号”以前睡在“软床”上,到了水晶宫之后也可能直接放置于水泥硬物之上,这种改变非常大,应力的变化很有可能导致船体裂变。

  这样的教训有前科,沧州曾出水的一具宋代千年铁狮,原本铁狮也是置身于泥里,上岸后放置在水泥板上,结果没过多久,铁狮就千疮百孔、分崩离析了。所以我说,我们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很多,必须依据严格的科学参照,我们才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古船的伤害。记者:什么样的环境最利于“南海I号”的保存?放到水晶宫里是不是应当打开沉箱?Page:1

  刘庆柱:根据专家们论证的方案,“南海I号”放入水晶宫发掘和保存,迟早需要把沉箱打开的,否则我们就没有必要建一个透明的水晶宫的必要了。不过,考虑到打捞中两次压力的较大改变,是否打开沉箱、如何打开沉箱、何时打开沉箱,就需要经过充分的测试。现在有人提出,挖掘一层文物、拆开一层沉箱,或许是比较稳妥的办法。

  “南海I号”在海底已经保存了800年不朽,那里独特的微环境为我们今后保护“南海I号”提供一份最可靠的天然数据。所以,现在文物考古专家们必须仔细研究一下那里的微环境,移植水晶宫后,必须尽量减少微环境的改变,对于海底盐分、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微生物等数据都要得出一个最为稳妥的平均值,然后施用在水晶宫里,否则古沉船的木质很可能在水晶宫内发生霉变、腐烂。

  不过,这涉及海洋学、生命化学、物理学,防腐蚀等多学科、多技术的课题攻关,难度非常大。

  关于后期水下发掘

  “不起眼”的纸片比宝物价值还大

  沉船上最有价值的是一些纸张类的文字信息,但这类物品往往最容易扰动,难以保存和复原。

  记者:顺利打开沉箱后,后期的水下考古发掘会遇到什么难题?

  刘庆柱:难题很多。“南海I号”所有的问题中我最关心的就是如何最大程度地获得历史信息,如何在水下考古清理的过程中,科学、全面、多维地再现当时的历史,不要丢掉历史信息。由于整体打捞是头一次,因此水下考古对整船的发掘也是头一次,发掘方法的对错将直接影响“南海I号”在的价值。

  如果单为了捞宝贝,我们就丧失了这条船的最大价值。我认为,“南海I号”上最有价值的文物,应该是一些文字类的记载,比如纸张航线图,工作日志,文字记录等,可能直接交待了“南海I号”的身世,或经贸或政治的目的,这将提供很多我们猜想也猜想不到的历史细节。

  古船沉落时船舱进水,一些纸张、衣物、生活轻便物品发生飘移,原始的信息已经改变了,造成很多问题难以解释。因此,现在我们的发掘和打捞必须尽量减少第二次扰动,否则信息的破解难度就更大了。

  一旦丢失这些历史信息,这条800年的古船就太可惜了。

  记者:完整提取“南海I号”上的历史信息,依靠现在的水下考古技术能实现吗?

  刘庆柱:水下考古的许多问题都是与“南海I号”的打捞、发掘一起出现的,在水晶宫内如何发掘和保护“南海I号”,现在对整个中国考古学界来说都是一张白纸。我觉得相关的数据测定、试验、论证必须加快。因为这么珍贵的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发掘方法一旦出现差错,“南海I号”原本重大的价值就可能因此打折。

  我的建议是把这个戏应该演长点。就拿我国比较成熟的陆地考古来说,考古界依旧是遵从比较"保守"的原则,来不得激进。好比我们发现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有5000平方米,现在只允许发掘1/5,武则天的乾陵我们到现在为止还不允许挖。所以,我主张现在对“南海I号”发掘一部分,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考古手段的增加,留给后世继续发掘,可能获取更多更大的价值。

  四大因素或将置古船于“死地”

  压力

  沉箱出水时,船体会否失去海底压力开涨?之后又在水晶宫内承受12米水深的压力。一来一去,古沉船受得了吗?

  “床体”

  古船以前“睡”在海底淤泥的“软床”上,到了水晶宫后可能直接放置于水泥硬物之上,会否导致船体裂变?

  微环境

  古船在海地800年不朽,有其独特的微环境一份功劳,到了水晶宫,海底盐分、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微生物如发生变化,会否霉变、腐烂?

  光照古船在海底30米水深内,海域的能见度几乎为零,现在打捞上来放在水晶宫内,光线、日照会不会直接对船体造成损害?Page:2

   记者观察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建设及船进入水晶宫后,后期对于“南海I号”的科研、保护及管理归属阳江当地负责。但是根据记者了解,整个水晶宫的后期保护、管理至少需要专业资格的考古专家80人才能完成,阳江目前的科研队伍、资金、保护方法显然还不足以承担这样的重任。因此,阳江当地开始邀请国内考古界权威的支持和帮助。一位专家说得好,“南海I号”会带来非常多的惊喜,但也同样会对科研、保护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中国考古界从未遇到过的难题能否迎刃而解?阳江能否交出一份满意答卷?我们将继续跟踪。

  其他专家观点

  詹长法

  (中国国家文物局文物研究所文物保护与修复委员会主任)光照也是一个大问题

  “南海I号”已经发现20年了,据我所知,我们现在只掌握了沉船的位置、大小,但是对于其它的环境、状况还没有搞清楚。要知道,意大利罗马曾经成功保存过一艘古罗马彼萨时期的沉船,他们在打捞之前曾对这条彼萨沉船进行过6年的探测,全面了解了沉船的情况之后,才敢打捞上来。

  现在“南海I号”在海底的保存状况究竟什么样?我们现在仍不十分清晰。首先,我就要提出一个光线的问题。以前“南海I号”沉没在海底30米水深内,海域的能见度几乎为零,现在打捞上来放在“水晶宫”内,光线、日照会不会直接对船体造成损害?放在水晶宫内接触光照,肯定造成较大损害。

  海底的微生物也很多,一些微生物可能直接腐蚀船体,这对水晶宫内的海水要求也很高。

  我曾仔细考察了“南海I号”出水后放置在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的瓷器,有些釉面已经开裂,上面附着的微生物也很多。北方干燥的气候、严重的风化,可能是造成瓷器开裂的原因,但是这个原因绝对不止这么简单,很多改变从出水的一刹那就决定了。因此,后期“南海I号”古船及出水文物的保护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我们现在必须把“南海I号”在海底的环境吃透,不能单打捞沉船,还要把现在海底的平衡状态一起移植到“水晶宫”里。

  刘兰华

  (中国国家文物局文物研究所文物保护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陶瓷研究专家、文物保护理论研究专家)借助高科技摸清船内情况

  我认为,“南海I号”的保护要分三个阶段。

  一是从启动打捞到沉船出水前的保护;二是文物打捞和迁移过程中的保护;三是“水晶宫”内瓷器等文物出船后的保护。就国家目前对文物保护的技术来看,第三个阶段的保护应该不成大问题,前两个阶段最为关键,应该分别制定保护计划、应急预案。

  如何保护船体,如何保护船内文物在打捞、迁移过程之中不受损害?我觉得,要引入国际顶尖的仪器设备,先把船内的货物、分布情况搞清楚,避免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目前总有一种仪器能把沉船里面堆放货物的层次、分布扫描出来,先获得这些资料和信息,会对接下来的工作有好处。然后制定一套科学的发掘整理方案,将使水下考古专家做到心中有数。

  小知识

  “沉箱”

  “沉箱”沉入海底后,罩住古沉船。考古专家在沉船100平方米的范围内,把散落附近的文物发掘出来。接着,使用“静压法”,用水泥块将“沉箱”缓缓压入淤泥,罩拢住“南海I号”周身的区域。最后,从“沉箱”两侧穿引26根方形的钢梁,这些“底托梁”像一个巨大的笼子底部,把“南海I号”及周身的淤泥整体密封打捞上来。

  “水晶宫”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间最大的椭圆体为“水晶宫”——海水环境密闭展厅。“水晶宫”的水质、温度及其他环境都与沉船所在的海底完全一样,“南海一号”将从海底平移到“水晶宫”里,供人们观瞻欣赏;沉没几百年的沉船将在陆上长久保存。Page:3

   “南海Ⅰ号”价值

  缩影了一个社会单元

  “南海Ⅰ号”出水了一批官窑瓷器,能否证明是一艘公派船?是否隐匿了当时宋廷的某种远洋政治任务?

  “南海I号”的最大价值是什么?刘庆柱表示,其价值不在于瓷器。宋代出土的最精美的瓷器在陆上,“南海I号”独特价值就在于它完整地保存了当时的一个社会单元。古时远洋船就像今天的国际航班一样,是一个流动的领土,缩影了一个社会单元,从中极有可能会复原出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

  刘庆柱说,“南海I号”究竟是私人贸易船,还是半公半私性质的,或是公家派的船?现在船上出水了不少官窑瓷器,是不是能证明“南海I号”担负了宋廷的某种出使任务?随着类似这种文物的出水,对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确定,对于宋代远洋贸易、生活的复原,才是“南海I号”的真正价值所在。

  现在对于“南海I号”的价值判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海上敦煌”和水下考古新坐标。

  刘庆柱认为,应当说,任何比喻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各种角度的比喻都可以提供某种借鉴。

  他说,“南海I号”与敦煌不具备太多的可比性。敦煌更多反映的是文化宗教交流的历史,而“南海I号”不是古人为了固定某种文化而特地修建、留存的遗址,而是一个在行进过程之中灾难性的遗存。这在当年肯定是一个非常不幸的事故,但是如今却为我们了解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政治、经济乃至文化交流提供了千年不遇的资料。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有三条:草原的,沙漠的,海上的。但独独海上丝绸之路,是直接与国外进行经济贸易、做买卖的,因此“南海I号”的意义和价值与其它两条丝绸之路都不同,价值独特。

  至于水下考古新坐标的说法,他认为“南海I号”确实是中国仅仅20年生涯的水下考古直接迈向国际、被国际认可的通天路。我们需要在陆地以外的茫茫海洋里寻找祖先留下的历史和文明。本报记者 李培 张建明 本版摄影:严亮Page:4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刘庆柱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商 机 创 业 投 资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