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稀饭侬”(我喜欢你)、“狂汗,××刚从火星归来”(表示不懂××的意思)……对于饱受“快餐文化”和网络洗礼的“80后”群体(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来说,这些“不知所云”的网络语言,却成了他们快捷、时尚的代名词。
据《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中国互联网将迎来更快速的增长期。如此庞大的网民群体大范围使用网络语言会否带来“母语危机”?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胡申生说,作为大学教授,我经常在批改学生作业时看到诸如“美眉”“恐龙”等网络词语,我感觉我们的规范词正在受到挑战。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大康表示,“网语”中大多存在不规范的简体字,或用字母简称某个词语等,有失规范,缺乏语言文化特征,更别谈有什么文化底蕴。所以,“网语”虽然盛行,但不过是一种流行语而已,人们对其热捧,无非是觉得其新鲜好玩而已。
面对网络语言的大范围来袭,上海、广西等地纷纷出台地方法规,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为保护母语建起法律屏障。
胡申生表示,文字说到底是思想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背后,都反映了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如何与活跃于网络、善于使用网络语言的“80后”群体进行沟通,弘扬主流价值观,这确实是一大课题。
上海交通大学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施索华说,网络宜疏不宜堵,我喜欢在我的网上课堂,用学生们易懂的语言来表达主流价值观。“每一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语言体系和时尚内容,网络带来了‘80后’独特的网络文化价值取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把守网络这个重要阵地,加强引导,弘扬主流价值文化。”(据新华社上海4月25日专电/新华社记者刘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