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建设蓝皮书———《广东省城镇化发展评估报告(2006)》发布
本报讯记者蒋铮报道:广东21个地级市中,生活质量最高的是东莞,综合水平第一的是深圳。记者昨天获悉,广东建设蓝皮书———《广东省城镇化发展评估报告(2006)》正式发布,报告提出,要提高广东城镇发展水平,应尽快给外地人口在户籍、教育等各方面的平等待遇。
宜居 一成多流动人口“落户”广东
2005年,广东省一年以上暂住人口总数达1149万,占全国暂住人口的13.24%,缓解了全国就业压力。
据统计,广东省中心镇数量仅占全部建制镇的18%,但聚集的人口、财政收入却分别占全省小城镇的42%和51%。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广东城镇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69%,除了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外,广东的城镇化水平在全国继续保持第一。但近五年来,广东城镇化增速有所放缓,低于江苏、浙江等长江三角洲省份。
报告对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四大区域(珠三角、粤东地区、粤西地区、北部山区)进行分项评估,发现深圳、广州等城市的集聚发展水平最高。2005年,珠三角城镇人口比重为77.32%,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分别比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高16.64%和34.33%。珠三角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123元,比全国平均数高出26179元。但是,粤东、粤西、北部山区的城镇集聚发展水平相对珠三角和全省平均水平差距显著。
领先 供水供气能力处于高水平
据介绍,广东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的水平相对较高。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6.46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达到7.6台;供水、供气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其中,燃气普及率达到95%。
报告在城镇生活服务质量的评估中,选取了基础设施投资占GDP的比重、年人均供水量、燃气普及率、人均居住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千人拥有医生数、社会保障覆盖等七项指标,评测结果是东莞最高,广州、深圳、中山、佛山、珠海依次排后。
在报告中,深圳的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处于全省第一位,达到96%;广州则以79%屈居第二。排在最后的是云浮市。
据统计,深圳的城镇集聚发展水平、城镇要素流动水平、文明发展水平、城镇生活服务质量等都居于全省领先地位。广州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货物周转量、人均教育经费支出、千人拥有医生数等指标处于全省第一位,但人均居住面积、环保投资占GDP比重、村庄规划编制等方面存在不足。
担忧 社保覆盖区域差异显著
在综合指数评价中,全省城镇化综合发展的实现程度达到69.66%,各单项指标中,城镇人口比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万元GDP能耗等都实现了70%以上。最让人担忧的,还是社会保障覆盖率实现程度,仅仅为22.6%。
目前,全省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还不甚理想。2005年千人医生数低于全国水平,距离“十一五”规划目标尚远,实现程度仅达到64%;社会保障覆盖率虽然高于全国,但区域差异显著,其中粤东、粤西和北部山区各城市均不足3%,距离60%的预期目标差距甚远。
建议 应给“新客家”平等待遇
报告提出,要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应该改革户籍制度,放宽城镇准入条件,逐步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自理口粮户口及其他类型的户口,实现城乡户籍登记管理一体化,促进本地人口城市化和外来人口本地化。放宽城镇准入条件,加快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准许本人及直系亲属在实际居住地入户。
公共设施不能“歧视”外来人口。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对外来人口的供给,加大对教育设施、文化设施、医疗保健设施等设施的投入。
建立分类、分级的外来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将居住时间长、工作和收入稳定的外来人口优先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