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账”名目增多
前不久,笔者到南京军区某装甲师坦克九连采访,正赶上连长汤元军去赴婚宴。原来,当天本团有一位指导员结婚,汤连长拿出大红请柬,高兴之余透露着无奈:“这个月已经收到3张结婚请柬了。
据汤元军介绍,去年一年,他“人情账”的开支1500多元,主要用在喜庆事宜上,还有战友同学转业晋职时。对于经济并不宽裕的汤元军来说,这无疑是笔不小的开支。像汤元军这种情况在该师有一定的普遍性。某团机关李参谋家在驻地,亲戚朋友比较多,同事同学吃饭时都叫他,他又不好意思不去。这样的聚餐,一般是大家“轮流坐庄”。他说,聚餐多了难免感到吃力,因囊中羞涩,有打肿脸充胖子的感觉。
过去,士官一般不参与干部的婚丧嫁娶等宴席,他们的人情消费集中在休假回家时。三级士官朱长涛说:“休假回家一个月,给老人和小孩带点东西,走一走亲戚,和老同学聚一聚,两三千元就不知不觉花没了。”而这两年,人情消费增多,包括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日宴会、立功受奖、老兵退伍等等,士官参与面有所扩大,消费金额明显增多。
缘何没有“休止符
”
人情消费为何越来越多?究其原因,一是攀比心理所致。婚丧嫁娶大家总喜欢热闹热闹,以显示自己有面子。这就导致很多经济不宽裕的干部碍于情面,遇上自己有喜事,也要风风光光办一下。二是补偿心理所致。有些官兵认为收了人家的礼金礼品,想把人情返还,也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情往来和相互吃请现象的增多。
逢战友婚娶,相互祝贺本无可厚非。然而,当“礼”从过去较为纯粹战友情谊演变到一种专项的“人情消费”支出时,“礼尚往来”的本来意义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
某团干部股董股长去年结婚,本想“小范围”请战友、同学喝顿喜酒,但请了这个不请那个摆不平,最后还是取消了婚宴。像董股长这样的干部毕竟是少数,而有的干部,小孩出生请大家“吃喜面”、“送红蛋”,拿出干部花名册,到处发请柬,被请吃者只好被动“随礼”,弄得大家颇有怨言。
调查显示,当被问及“随礼”的主要原因时,近一半人表示是因为“不好拒绝,否则面子上过不去”;有20%的人把它当成一种“真心表达感情的需要”;10%的人是因为“以前收了别人的礼,现在得还礼”;4%的人表示“现在‘随礼’将来还可以收回来”。值得注意的是,有16%的人“随礼”是为了“处好关系”,以后“好办事”,带有明显功利色彩。
倡导新风势在必行
人情消费是一个社会现象,部队作为特殊的战斗集体,许多官兵都希望移风易俗,弘扬勤俭节约新风,减少不正常的人情消费。去年底以来,该师在克服人情风上推出了一些举措。他们规定,干部大规模宴请亲朋战友,一律实行“事前报告,事后公示”制度,并对宴请的桌数等做出具体的规定,对违反规定的干部追究责任。师政治部温主任说,狠刹利用婚丧喜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不正之风,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是把官兵的精力真正凝聚到打赢上来的需要。
去年年底,这个师800多名士兵选取士官或退伍,没有发现一起请吃与吃请现象。某团在班排宿舍内摆上瓜子水果,召开茶话会,请退伍老兵畅谈军营收获感想,气氛热烈,仪式简洁。在炮兵团,他们按士兵的出生月份,给当月出生的士兵过一次集体生日,司务长为他们送上生日蛋糕,买来水果,很受战士欢迎。
现在,这个师的官兵移风易俗、勤俭办事意识明显增强,人情消费也急剧下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现象大大减少,有效地净化了部队风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