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轰与自己创作的油画《黄河曲》 性格决定绘画,聂轰的画更多表达着灵魂深处的率真。
他钟爱大西北,似乎只有孕育在黄土地中毫不修饰的宽广与壮美才是符合自己个性的艺术源泉。尤其是壶口黄河水以几十米的落差汹涌而下时,那种强烈的震撼让聂轰久久不能平静。融入他笔下的黄河,首先是激情的。无论是《黄河恋》中跌落的黄河瀑布,还是《母亲之歌》中激流奔涌的黄河峡谷,都以一种狂涌、奔腾甚至焦躁不安的激烈冲撞着两岸岩石的平静,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而这一动一静的对比,更让黄河从画面中翻腾起来,好像一条涌动着的血液,将勃勃生机催发于狂野之中。聂轰用激情的金黄色,通过厚薄、松紧、浓淡的巧妙安排,营造出跌宕起伏的黄河流动的形,继而在观者眼前转化为铿锵有力的声,让人们仿佛置身于黄河边,仿佛世界所有的声音都在河水的咆哮中顿时寂静下来,亦仿佛一切的生命都在这里奏响。而画面中河水撞击岩石后激起的大团白色飞沫,又似一首交响曲中的高音符,让人们听到了飞水触礁时的抑扬顿挫。
聂轰说,他的性格很阳光,所以,他眼中的陕北朴实、敦厚,他用金黄的色彩给黄土地洒满阳光,让高原的淳朴反射着生命的光彩。而对于生长在这片深厚土地中的人们,聂轰的笔触是柔和与写实的,他如实记录了他们的衣着,神态,并将他们那种安然自足的表情看作是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与感激。《山丹丹》中牵着毛驴坐在石碾上小憩的女孩,她那穿着红色小花的棉袄,略显灰旧的黑色棉裤,以及红色的袜子,黑色的布鞋,所有的装扮都是城市不可想象的遥远。女孩的表情虽然羞涩却不迷茫,也许城市的奢华从未在她的生命中出现,所以,她安静地坐在属于自己天地的石碾上,而身边的毛驴也似满含笑意在金黄的土地上寻找簇簇绿色。
构图中,聂轰有时喜欢将人物孤零零地置于宏大、空旷的河边或者一望无际的丘陵中,让沉积在黄土地从古至今的历史印迹与现实农村的真实生命在一条小路或一块岩石上会合。《洒满阳光的陕北》中那个在空旷山路中牵着一头毛驴行走的女孩背影,在天地间显得如此渺小,而正是这种渺小印证了土地充满母性的博大,也为博大赋予了代代相传的灵动与生命的顽强不息。
聂轰自小在山东青岛长大,然而,大海的宽厚还没来得及赋予他创作的灵感,空军政治部歌舞团的一次特招就将这个当时只有18岁的男孩带到了北京,他从此开始了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舞台美术生涯。
1984年,聂轰被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成为美术师的他,更是通过电影的拍摄感知了难得一见的震撼场面。尤其是在拍摄军事影片时,动辄动用一个师的兵力,漫天盘旋的直升机、10多台摄影机在不同点的架设,所有这些只是作为军人的艺术家才能幸运地耳濡目染,也只有作为艺术家的军人才能从中领悟到宏伟的真谛。聂轰说:“它给你一种启发,能造就一种很博大的胸怀。”正是由于这份博大,我们才能在聂轰的作品中看到那种毫无掩饰的对黄土高原的赞美与眷恋。
聂轰有着军人与艺术家的双重身份,所以他所关照的对象,自然有军人的影子。“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入选的油画《青春曲》是他对军人生活的真实写照。画面中的3个新兵,穿着解放战争时期的臃肿军装,戴着肥厚的帽子,背着缴获的战利品,但这一时刻,战争所带来的残酷在他们身上都被偶尔休憩时玩弄自行车的欢愉所忽略,极其年轻的生命,可以将死亡的逼近与生命的欢笑在同一时刻彻底分离。这样他们才能忘乎所以地骑上刚刚得到的新事物——一辆旧的自行车,然后在跌倒、搀扶、欢笑、起哄声中将青春尽情释放。而画面一角的一个过路士兵,显然已经超越了青春的年龄,他用旁观者的视角,好像画面外的观众一样羡慕地凝视着3个快乐的生命,让观众感到青春的可贵与易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