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建成水库8.5万余座。
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司长孙继昌接受采访时说,这一座座病险水库就像一颗颗“炸弹”,严重威胁着下游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一旦垮坝失事就是灭顶之灾。
在这方面,一些地方已经有过惨痛教训:1963年的海河流域特大洪水中,河北省东川口水库曾漫坝失事,400余人丧生,500余人重伤;1975年,河南省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漫坝失事,2.6万人丧生;1993年,青海省沟后水库曾因大坝质量差、大量漏水溃坝,下游300余人被夺去生命。
分析造成我国水库出现如此严重的病险情况的原因,一是“先天不足”,二是“后天失调”。
“先天不足”是指我国75%的大型水库、67%的中型水库、90%的小型水库建成于1957年至1977年,限于当时的经济、技术等条件,水库设计标准普遍偏低,有不少是“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工程质量标准差,有些水库甚至没有溢洪道等应急泄水设施,坝体单薄、大坝渗漏、防洪标准低、管理措施陈旧,大多已处于病险状态。
“后天失调”是因为过去重建设、轻管理,许多水库长期缺乏必要的管护和更新改造经费,经过几十年的运行,有的水库已接近使用年限,设备、设施等老化失修严重。除工程质量外,水库的基础设施落后,全国有97%的小型水库缺少必要的雨水情测报和通信预警等设施,不少小型水库到现在连电话、交通工具都没有,一旦发生严重险情,难以有效组织抢险和对外报警以及人员疏散转移。
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提出,要规划落实三年内完成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改造任务。孙继昌司长说,这表明了中央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的高度重视。
而事实上,自1998年大水之后,抢险加固病险水库的工作便一直在进行,据水利部最近完成的规划一期项目检查评估结果,目前大型水库的病险率已由1999年底的42%下降到目前的14%,中型水库病险率由41%下降到25%。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