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上走还是从地下钻?这是南京纬七路东进方案面临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同样出现在城东干道二期工程方案讨论中,还出现在模范马路的快速化改造中,专家们为此各执一词。
而老百姓们的想法很简单。“只要不影响我们就好。
城东干道:高架改隧道
4月30日的时候,城东干道的两条隧道通车的时候,不少市民特意驾车过来体验一把“风一般穿越”的感觉。在一年前,这里可是让所有车辆闻之色变的道路,其拥堵程度当推全南京之首,一些出租车司机一听说要走城东干道,立马眉头一皱和你商量:能不能换个走法?
南京市的规划部门预料到了今后道路的拥堵。1997年城东干道建成通车时,建设部门为道路今后的快速化改造预留了40座水泥承台,这些埋在当时路面之下的承台,是为今后建造高架桥而预留的。当时,城东干道的改造方案是要走天上,规划是在龙蟠中路上兴建一条双向四车道的高架,南接双桥门立交,北抵九华山隧道,并且还规划在西华门附近兴建一座立交桥。
由于“仅城东干道接口就有逸仙桥、梅园新村、玄津桥、西华门遗址、军区总医院多处景区和文物建筑,高架架空5米,势必割裂这条景观大道,和周边文物建筑也不协调”,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论证和多轮专家咨询,为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同时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最终确定将高架方案改为两段隧道方案,也就是现在建成通车的模样。
模范马路:一半成隧道
模范马路的快速化改造,其方案的确定过程是更为典型的“天上转地下”的例子。从2004年开始,南京市就已初步拟定了北线的快速化改造方案,即全线采用高架形式,计划2006年实施。规划是从玄武湖隧道西出口开始,经过很短的地面道路后,建设高架,高架采用双向六车道,一直向西与定淮门大桥对接,途中在古平岗地区建设大型立交,与城西干道实现互通。
这样一条高架横亘在城北,一定蔚为壮观。但是,考虑到高架对城市景观、周围环境的影响,最终一路高架方案被否决,改变为一半道路为地下隧道,另一半为高架。之所以还要留一半高架,那是由于模范马路必须与城西干道对接,而城西干道已经是高架形式,因此模范马路的这一半高架,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参与方案研究的一位专家向记者透露,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方案,显然是尝到了城东干道快速化改造的“甜头”,而且南京目前积累了丰富的地下隧道建设经验,可以逐步尝试向地下要空间。另外,新模范马路景观建设标准很高,是南京最漂亮的主干道之一,如果全线高架,会破坏沿线景观。
汉口路西延:也有望走隧道
汉口路西延的呼声已经喊了几年,这一条抵明城墙过秦淮河的道路该如何修建?汉口路西延涉及多个敏感地区,远期还准备东延,无论是选择地面还是高架,都需要对现有的区域格局进行“大手术”。修建这样一条容易“伤筋动骨”的道路,高架或者地面显然都不行。
目前,南京市正在积极酝酿设计的西延方案是:建一条2000多米的地下隧道,从汉口路西入地,下钻经过明城墙秦淮河,一直到河西才冒出地面,与河西的路网对接。
纬七路东进:酝酿下穿大校场
作为南京外环高架,纬七路东进采用高架方案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过,南京市从更长远和更人性化的角度出发,近日正在着手酝酿让纬七路东进工程由全线高架方案改为部分隧道方案。
据了解,由于纬七路东进的路线要从规划中的“智慧新城”穿过,规划中的“智慧新城”即现在的大校场机场附近,这里将兴建成为南京的城市副中心。专家、学者和相关职能部门对高架方案提出异议,认为如果高架高耸在大校场地块上,对未来这一区域的城市建设布局、居民居住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建议这段区域能否采用隧道形式从地下穿过。城建集团有关人士透露,这一建议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南京市建委、城建集团正对纬七路东进隧道方案进行设计研究。记者朱福林
从“天上”到“地下”
城市建设更人性化
“城市高架是历史阶段的产物。”南京市建委相关人士告诉记者,高架由于建设费用相对较低,因此成为上世纪末中国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首选。例如城东干道选用高架方案的话,只要10亿元左右;选用隧道方案,造价就达到了30亿元。南京市建委该人士表示,从城市建设长远角度来考虑,这些钱花得值得。南京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刘青昊一直不提倡建设城市高架,在一次地铁高架的讨论会上,他甚至成为唯一一个持否定意见的专家。“高架道路对城市景观的破坏是巨大的。”在刘青昊看来,高架会“割裂”城市景观,同时高架引起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专家赵维炳教授是积极发展地下快速交通的倡导者,在模范马路快速化改造方案的研究中,他就建议通过地下隧道的形式来缓解地面交通。赵维炳表示,无论是从改善城市交通还是保护环境上来说,隧道都要比高架有着明确的优势。高架越长越多,道路交织越多越密,并非城市建设的方向。
“你看看现在的南京街头还有多少座天桥?”南京市建委相关人士对记者说,和天桥的逐渐消失的道理一样,高架建设转为隧道建设,就是为了市民有更舒适、更安全的城市生活环境,从“天上”走入“地下”,是南京城市建设人性化的体现。标志着南京的城市建设正走向更高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