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曹县村级班子防瘫“动态管理”机制运行系统。
刘伟 摄
不久前,因为耕地的归属问题,山东曹县倪集乡袁楼村的刘西伦和吴付民闹起纠纷,双方家族人员对峙,械斗随时可能发生。
紧急关口,乡政府派驻在该村的防瘫动态管理员郭长军迅速向乡里汇报,乡党委副书记王峰当天就带领乡土管所、司法所、派出所等人员下村,经过反复调查和调解,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记者在曹县村级班子“防瘫动态管理”机制运行系统上看到,袁楼村的这桩纠纷已被记录在案。
涉及该村“计生工作”、“村务公开”、“社会治安”等20个方面、60项内容的指标栏,都亮着绿灯,表明情况良好。在这个信息内容不停滚动的电子监控图板上,全县1174个村各方面情况一目了然。
菏泽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支建立说,有了这个系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再是笔糊涂账,“瘫了治、治了瘫”的问题得到根治。目前,这个村级班子的“防瘫动态管理”机制已在菏泽全市农村推广。
一个老问题
如何走出“瘫了治、治了瘫”怪圈
在曹县,倪集乡曾是个令干部发憷的地儿,先后有三任乡党委书记在这“栽了跟头”,其中2人被免职,1人被调离。
原因是啥?有的是因为某村村民超生,有的是因村民越级上访、稳定工作没做好……调查发现,让这些书记丢官的村子,村班子都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对超生、治安、稳定等问题“有了苗头不知情,出了问题不会管”,事情闹大了,乡领导就要承担责任。
自1999年以来,菏泽市委组织部每年都从全市5871个村倒排出100个问题村,市委抽调600人组成工作组,进驻整顿。结果是“整治一阵、好转一阵、反弹一阵”,调查组一撤,治好的村班子又陷入瘫痪、半瘫痪状态。“瘫了治、治了瘫”的怪圈依然存在。
通过一次次“解剖麻雀”,市委组织部认识到,引发村班子瘫痪的原因,表面上看是一些村干部“不知道干什么”、“不会干”、“干不好”,根本上说还是缺少“三大机制”,即:一套发现问题苗头的预警机制、出了问题县乡组织快速介入的应急机制、调动政府各部门力量帮助农民的综合处理机制。没有这些机制作支撑,加之有的村“两委”干部能力较差,“瘫痪”、“半瘫痪”状况在所难免。
找到了症结,从2005年11月开始,菏泽市委组织部开始探索建立村级班子“防瘫动态管理”机制,并在曹县开展试点。
他们创建了一套指标体系,设置了20项60个指标,涵盖了“组织建设”、“阵地建设”、“制度建设”、“干部作风”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方方面面。县委成了“防瘫动态管理”的中枢、大脑,乡镇成了“防瘫动态管理”的躯干、肢体,村成了“防瘫动态管理”的末梢、细胞。“大脑”和“肢体”处分别设立电子监控图板,“细胞”处明确一名“防瘫动态管理”员,并把20项60个指标,分别以绿、黄、红三种彩灯予以显示,绿灯表示正常,黄灯表示进入警示状态,红灯表示需要治理整顿。
曹县县委书记傅清卿介绍,村防瘫动态管理员随时掌握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发现各指标有变化时,随时向乡(镇)“防瘫动态管理”负责人报告情况;乡镇在查明原因、积极治理的同时,及时向县委“防瘫动态管理”负责人报告,由县委发出限期整改的警示通知。去年以来,通过这个机制,县委发现了9个村存在软弱涣散现象,立即选派了工作组驻村整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套新机制
让村班子“没机会”瘫痪、没法瘫痪
菏泽市委书记陈光认为,“这个机制不仅是处理农村各类问题的及时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协调处理机制、和谐建设机制,还是从根本上防治村班子瘫痪的长效机制。”有了这个机制,就可使村班子“没机会瘫”、“没法瘫”、“不会瘫”,新农村建设就有了有力的组织基础。
岳举,原倪集乡司法所的干部,现在的身份是宋堂村防瘫动态管理员。
每天上午8点30分,岳举和其他39名动态管理员一起,到乡开碰头会,内容是报告各村前一天的动态,由兼任乡“防瘫动态管理”负责人的乡党委副书记布置工作。然后,岳举骑摩托车回到宋堂村,和支书碰头后,他会到村里走访,特别留意计生、治安、稳定方面的新情况。
去年4月,岳举在走访时发现个情况:本村一位嫁到外地的姓宋的妇女最近离婚了,她回到娘家后向村里申请耕地,村民们认为“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不同意给地,这位妇女又哭又闹。岳举迅速向乡反映,乡领导很快带着司法所、土管所的同志到村处理,在做通村民工作后,从村机动地里划了0.85亩地给她。一桩本来会扯皮的麻烦事,就这么快速解决了。
倪集乡党委书记曾庆联说,排查不稳定因素,不只是驻村干部一人的事,村支部成立专门小组,专人负责。发现问题,他们首先要果断处置,出现村干部突然提出辞职、群众纠纷、群体上访等“七大问题”时,“管理点”要层层上报,直至县委。
对排查出的问题乡镇处理得如何,县委组织部通过电话、信函、座谈、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作检查,每月通报一次抽查和测评结果。一年中,有5个未及时上报“防瘫动态管理”指标变化的乡镇党委被县委记录备案,作为干部考评依据;有1个工作不力的乡镇党委书记受到组织处理。
在横向上,建立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县、乡两级都把组织、纪检、信访、审计、土地、计生及公、检、法、司等职能部门作为成员单位,每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反馈村级班子建设中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研究处理对策。
一串新变化
基层党建由“小合奏”变成“大合唱”
搞“防瘫机制”,是给村干部们加了压力。得天天盯着村情、琢磨20项60个指标,他们愿意配合吗?
“咋不愿意!这个机制是帮我们做事的,增加我们威信呢!”崔河村副支书崔继臣说,以前村民有事找我办,乡里这个部门推到那个部门,几件事办不好群众就不信任我了,遇到都躲着走。现在有事,我们马上报告乡“防瘫动态管理”负责人,负责人一协调,各部门都来帮忙解决。我们轻松了,干群关系也好了。
这一机制对村班子构成了全天候的观察预测,编织起防治村班子瘫痪的立体网络。各村一旦发生滑坡乃至致“瘫”苗头,即可通过监控系统及时反馈到指挥系统,县、乡党委可以随时决定对其实行具体的指导帮助,直至派出工作组。它从体制上克服了信息不畅、指挥不灵、对农村党支部疏于监督、指导,发生问题不能及时果断处置等弊端。
曹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栾怀刚说,抓村“两委”班子建设,以前是组织部门单打独斗,很吃力。有了防瘫机制,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都变成成员单位,都有了明确的责任,基层党建由“小合奏”变成了“大合唱”。
防瘫机制设置的60个考核指标,给了村干部很大压力。据菏泽市委组织部组织科同志介绍,凡是推行了“防瘫机制”的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都有明显进步。去年以来,仅曹县就有542个村班子带领群众创办了林木、食品、芦笋、纺织等2000多家企业,目前全县村风文明型村支部达到90%以上,和谐稳定型村支部达到99%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