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正在举行“大巴山深处,那些黎明前的火把”读报汇报会
一个主城学校的普通班级,一群与“刘厚林”们截然不同的孩子——
许多人穿着名牌服装;一半以上每天有5元以上零花钱;四分之三的人有手机……
城里的孩子们说:“我们不知道这就是幸福”。
空调、大屏幕液晶电视、桶装饮用水、现代化数字教学设备……这是山里孩子听都没听说过的学习环境。昨天,记者走进位于较场口和平路的渝中区实验二小,天气不是很热,但部分教室里的空调已开放。
6年级4班教室里,56名孩子正召开“大巴山深处,那些黎明前的火把”主题班会。
班主任王华说:“这篇报道对城里孩子太有教育意义。昨天,我看完后要求他们每人买份《重庆晚报》,回家仔细阅读写出读后感,感受山区孩子求学的艰难。”
“我们和刘厚林有什么不同”
昨天班会上,好多孩子眼睛都红红的。
和刘厚林同龄的方舟身高1.55米,体重42公斤;同样11岁的李晟身高1.50米,体重38公斤,二人的个头在班上算中等。看到报纸上“刘厚林身高1.28米,体重28公斤”时,他们睁大惊异的眼睛:“营养不良、太劳累……”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刘厚林为什么这么矮、这么轻。
很多孩子家就在解放碑附近,多数人仍每天坐车来读书,甚至打的、享受私车接送。教室里备有桶装饮用水,但几乎每个人每天都会带来各种饮料。除学校有偿提供的一荤一素一汤的午餐,一半以上的孩子每天有5元以上的零花钱。不少孩子身上穿着名牌服装。
谈及刘厚林没穿过袜子,一个月也没有1块钱零用钱时,12岁的梁月烛拼命将脚往椅子下藏——他脚上穿着一双价值620元的“阿迪达斯”运动鞋。他说,自己身上的名牌服装加起来,总价值在1500元以上。尽管他从未炫耀过,但看到山区孩子贫困的生活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觉得自己太奢侈了——其实,我一个孩子,没必要穿名牌。”
昨天,像梁月烛这样“装备”在1000元以上的孩子,该班有3个。所有孩子购物选择大型商场。王华说,她前段时间统计过,班上四分之三的学生有手机。
“我们没必要去过刘厚林一样的生活,但这篇报道让我们知道了我们和刘厚林有什么不同,知道了有这样一种生活,知道了我们应做些什么。”帮父母做简单家务、孝敬长辈、节约、有爱心,是孩子们结合实际共同的感受。
“我们不知道这就是幸福”
讨论完15日本报报道后,班会围绕“什么是幸福”继续展开。
11岁的王婉伊说:“我觉得刘厚林的父母是幸福的,当妈妈接过儿子那100元捡矿泉水瓶子挣来的药钱,当爸爸看到儿子不愿住读,只为节约钱,只为能每天帮自己干点活时,他们是幸福的——为有这样一个好儿子。”
敖梦雪同学认为,刘厚林眼中的幸福是:每天可不用这么早起来走可怕的山路,每天能吃上几块肉,能有条件读书。听了这席话,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她继续说:“原来,刘厚林的幸福竟这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只是我们从不知道这就是幸福。”
“希望‘火把精神’永不熄灭”
对这些城里孩子来说,农村小学寄宿制太陌生了,他们无法想象小小年纪就要住读,要独立生活,而且,住读条件如此恶劣。在表示要向“刘厚林”们捐款的同时,他们用自己稚嫩的思维方式,为贫困山区教育出谋划策——
“要摆脱贫困,光靠社会捐助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当地政府应在那些山山水水上想办法,开发旅游,发展经济。”
“把每座山通往学校的道路修好,装上路灯。”
“政府组织校车,每天接送。”
……
“孩子们的感受是真切的,但这份感动能维持多久呢?”王华认为,大城市的物质大环境很快会将这种感动降到最低。她只希望:大巴山的火把能变成火星,储存在孩子们心中。需要时,火星能重新燃烧起来,变成火把。她说:“经常让城里孩子受类似教育很有必要,但老师家长要正确引导,否则孩子们会感到这个社会是阴暗的。”
首席记者 周立 实习生 陈洁/文 记者 吴子敬/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