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20日电自“美女教授”于丹登陆中央电视台主讲《论语》之后,国学热成为大陆最新时尚。不仅电视报刊纷纷讨论,而且CEO老总培训班们也广为开讲。然而,到底什么是国学?国学对我们的精神家园、人生发展具有何等意义?国学热折射出了当今社会的哪些问题?香港《大公报》今日刊文,请来自台湾大学哲学系的著名教授傅佩荣以一个台湾学者的视角和角度,解读了大陆国学热的种种纷纭。
记者在文章中首先指出,采访傅佩荣教授之前,坦白讲,对他不是很熟悉。然而,和同行打听以及在网上搜索之后,才发觉原来他名气之大,早已充盈两岸学界和政界。出身哲学系的傅佩荣,曾师从著名哲学大师、新儒学领军人物之一的方东美老师,有长达三年的时间追随方东美老师并协助整理录音。其后远赴欧美,以耶鲁大学哲学博士身份,给西方人讲了两年《论语》;之后回到台湾,入主学风严谨而挑剔的台湾大学哲学系,开课17年而座无虚席,受教者逾万人,遍布政学各界,被大学生社团推选为最佳通识课。
迄今为止,傅佩荣著述已经80多部,堪称著作等身。言谈中,对大陆的国学热颇为欣慰,认为国学热总比歌星热要好。而对前辈学人如他的老师方东美、钱穆(钱宾四)等一代宗师,常有高山仰止之叹。对前辈学人的追仰,和自己几十年来深入学习儒家典籍的心得体会,使得傅佩荣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深深皈依之感。近年来,傅佩荣奔走两岸三地,为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年群体宣讲传统文化精髓,用力甚勤,被称为两岸文化传播的“行者”。
于丹并没有达到自己所说的那种程度,“心得”是宣传《论语》
初晤傅佩荣教授是在北京一家有着浓郁文化氛围的西餐吧。其时的他,风尘仆仆,舟车劳顿,一早从台北起飞,转道香港,到达北京时已经是下午5时多。连水都没顾得上喝一口,就和一众传媒见面。而话题打开,首先就是关于儒学经典的正确解读。
自于丹教授《论语心得》面市,销量据说达到400万册。其后各家解读《论语》的纷纷登场。孰是孰非,莫衷一是。但是在各家解读版本中,到底谁是正论?谁是妙解?就以傅氏自己来说,又怎么能确保自己的解读就是经典原意?
傅佩荣认为,虽然每个人对经典都有自己的见解,但学习经典第一是自己要有一个心得,如把《论语》中的每一句话讲出来,彼此之间要不矛盾;第二,要设法去实践。如果自己不能去实践的话,讲了半天讲给谁听呢?可能连自己都不相信。
他说:“我只能对我自己负责。我看了历代以来400家批注,所以我知道怎么讲比较适合。另外,我念哲学,孔子是哲学家,我能够从哲学的角度对孔子的观点做一个完整的说明。”但他也笑称:“你要首先相信我的讲解,虽然这种相信可能是有风险的。”
至于对红透半个中国的美女教授于丹的讲解《论语》,傅佩荣认为,她并没有达到自己所说的那种程度。于丹只起到了宣传《论语》的作用,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学孔子是好的,学孔子是有用的,其它的谈不上了。
登陆央视讲坛一波三折
傅佩荣此行,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和央视再度接触,磋商登陆《百家讲坛》的事宜。近年来,央视在第十套节目推出《百家讲坛》栏目以来,捧红易中天、于丹等新派学者,一时间声名鹊起。大陆学者纷纷以登陆《百家讲坛》为荣。而傅佩荣的登陆《百家讲坛》,可谓一波三折。
“最初是出版界的几个朋友跟央视导播联络的,央视最开始希望我讲《易经》。去年9月还邀请我试讲,试讲的时候找了三、四十位观众,现场反应非常热烈,两位导播也说肯定没问题。后来他们让我写一份讲稿拿给电视台的高层看,高层却说不行。因为他们觉得《易经》太难了,还有一个原因是怕宣扬封建迷信。确实,讲《易经》不讲解卦就少了很多乐趣。这时候于丹已经在讲《论语》了,而且反响很好。他们就说,你也出了许多解读《论语》的书,要不就讲《论语》吧。于是我就准备了30几集的《论语》讲稿,他们看了觉得非常好,我还特地跑去录像。但后来还是出了一些其它方面的问题。”傅佩荣教授说。
后来,坊间有传言称,因为傅氏是台湾学者,登陆央视这个国家级的电视平台,有关方面比较慎重,包括国台办等部门可能还需要协调。但在傅佩荣离京之际,告知登陆央视的事情基本确定,只是具体讲什么还有待进一步协商。
“国学热”好过“歌星热”
谈到大陆近年的“国学热”,傅佩荣滔滔不绝:“这是一件好事情,让大家愿意去学国学不去看卡通、看电视、看小说,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国学热’总比‘歌星热’要好吧。”
而“国学热”究竟还能热多久?傅佩荣也表示了一定的担忧。他说,就怕它只有五分钟热度。以前大家学这个是因为觉得稀奇,后来就见怪不怪了。所以,我一直希望趁大家还没有停止学国学之前教他们正确地诠释国学。
他坦言,国学能热多久的变量太大,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面还会请什么人来讲。比如中央电视台曾请了一个叫姚淦铭的教授讲《老子》,就显然不太生动了。那么多专家,其实红的就那么几个。而且,国学虽能够引起大众的兴趣,但到最后的发展一定是小众的。
傅佩荣强调,中国传统的国学,一定要有一个老师带进门。你没有一个好的老师带进门的话,自己瞎摸索是浪费时间。他在访谈中,也多次提到自己师从的大师方东美等人的影响。
为两岸交流默默地耕耘
对于两岸的学术交流,傅佩荣也颇为关注。他称,一般的学术论文什么的我都会看看,也都知道。也和前来大陆讲学的不少台湾学者都有交流。
谈到对大陆学术界的评价、感观以及两岸交流的现状和需要致力的关键之处,傅佩荣语带谦虚:“大陆确实是地方大、人才多,各有各的专长。而谈到一个特定的学问下,如儒家道家,要看你的角度。比如有人将道家讲成政治哲学,因老子后面传出来个韩非,就是法家,就有人把它讲成政治哲学,这其实是不对。中间还有个庄子。比如你看老、庄对‘道’的解释,是一贯的。但韩非就不愿意谈道,韩非一谈道就偏入法家的范畴。”
不过他也坦率认为,现在两岸的交流基本上还多在一个学术的层面上,不碰政治。因为大家都很体谅对方,明白政治上的一些问题,不好拿出来讨论。虽然好多时候学术和政治似乎不能太割裂开来,但这个时候你如果冲撞太厉害的话,个人必定会倒霉。长期的经验看起来,学者也是很平凡的人,也有很多的弱点。他称自己在台湾,也是默默地在耕耘。
从人性本善到人性向善
傅佩荣近年行走两岸,宣讲传统文化,他的学术见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提出了“人性向善论”。从“人之初、性本善”的古老命题到“人性向善论”,傅佩荣自谓:40岁是个分水岭。在此之前,我专攻儒家,知道儒家为何把个人的自我实现与社会的良性发展联系在一起。简单说来,关键在于“人性向善论”。与此同时,我并未忽视道家,只是没有认真思索它的根本义理。然后,或许是年龄与经验到了因缘成熟的阶段,道家对我展现日益强烈的吸引力。人到中年,除了“知其不可而为之”,还须想一想庄子所说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孔子的勇武精神固然让人佩服,但是庄子的认命态度也未必没有道理。
傅佩荣认为,阅读《庄子》,改变了他的观点,充实了他的生命。所改变的是,学会了“不得已”一词的意义。所谓“不得已”,并不是无奈或认命,更不是委屈或苦恼,而是在觉察做某件事的条件成熟时,就顺其自然。他慨叹:“人到中年而学习庄子,确实是一件愉快的事。”(吴永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