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的黔西南,热力穿透大地,太阳晒得人喘不过气来。普安县青山镇云山村里却是一片荫凉,绿树、翠竹将村庄环抱,户户农家散落其中,牛马、鸡鸭被赶进了栅栏内,干净卫生的水泥路直通各家各户。
正是午饭时节,农舍中不见常冒的青烟,饭菜的香气却四处飘溢。
这个村是实施小水电代燃料首批试点村。
普安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但随着近年煤价不断上涨,农民守着煤山缺煤烧,主要的燃料便是柴薪、秸秆。过高的电价与过低的收入,使他们从不敢产生“以电代柴”的梦想。于是,乱砍滥伐加剧,水土不断流失,洪涝灾害频繁。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县委、县政府积极实施小水电开发战略,建设速度不断加快,2003年,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和省、州的关心支持下,普安被列为全国首批26个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县之一。试点项目区位于县城南部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相对集中的青山、楼下、雪浦等乡镇的7个村56个村民组,共有代燃料户3128户、1.33万人。
这是一项实惠百姓的民心工程。老百姓每用一度电,只收0.19元。其资金来源为:中央下达国债资金800万元,省财政投资110万元,州投资30万元,县投资181.9万元,项目区乡(镇)投入80余万元,其余由业主贷款和自筹,完成代燃料装机3100千瓦。
普安县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担任正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把小水电代燃料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整合农业、林业、卫生、水利、畜牧等支农惠农资源,统一规划,整村推进,实施“五改、五通、五化、四结合”,把代燃料试点村与建设小康村相结合、与建设生态示范村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村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相结合,进行通盘考虑,围绕“五改、五通、五化”(即改路、改电、改厨、改厕、改厩,通电、通路、通水、通广播电视、通电话,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电气化)扎实开展工作,建设优美山村。
一场不同寻常的厨房革命在普安县南部山区悄然兴起,干部群众只争朝夕,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申报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程的同时,普安县不等不靠筹资提前建设代燃料电源点。岔河、氵彪水岩代燃料电站总装机规模为3200瓦,经过半年多的紧张建设,相继投产发电。
两年多时间过去了,群众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感觉好像一步登天,许多人喜极而泣。云山村村民胡勇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前,他们四口之家,每年烧煤需3吨左右,按现价380元/吨计算,每年需支出燃料费约1140元。而用小水电代燃料后,每年用电约1300度左右,支费247元。与用煤相比,每年可节约开支867元,少支出就是增加收入呀。84岁的老人刘明成告诉我们:他的儿女们全都在外工作,家里就他和老伴。两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已经没有多少体力了,自从用上电以后,减清了劳动负担,他们的日子过得轻松滋润,儿女们再不用时时担心了。所以,老人在大门上写了一副对联:建小水电富万家万家欢乐 造生态园惠百姓百姓安康。
据测算,项目区年减少薪柴用量5583吨,减少煤炭用量2127吨,减少秸秆用量2393吨,实现生态保护面积58827亩,其中,巩固退耕还林20268亩,保护森林植被和天然林面积35471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88亩,二氧化硫、烟尘等有害气体排放减少,生态效益显著。群众的劳动力解放出来后,项目区产业结构得到再次调整,电力、烤烟等产业发展壮大,畜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了新的突破,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了新的进展。
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在普安取得成功,引起了国家相关部委的高度重视,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政策研究室、水利部等单位的领导多次到普安县调研,为中央制定惠农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