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地区的“生存奇迹”
年过半百的农民杨世全感叹:“要不是大家多年来坚持不懈在石缝中抠泥巴种果树,就不会有今天山绿水清人富的好日子。”
夏日的金沙县官田乡马脑石村民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小康图画。
马脑石村民组近百人口目前拥有柑橘林1000多亩,仅柑橘一项,户均收入超过5000元。
地处乌蒙山腹地、海拔2600多米的威宁自治县雪山镇栽树村,同样展开着改变恶劣环境的生态修复之战。
“栽树村名字的由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由于这里过度开垦和放牧,风沙把地皮越刮越薄,石头越长越高,大家意识到如果不赶紧种树,将会失去生存之地。由于树种得比其他地方多,就得到了这个名字。”前不久,记者来到栽树村,10来米宽的成材树带形成固土挡风的屏障,护卫着一片片草地和农舍。正在放牧牛羊的农民老李与记者攀谈:“栽树村这个名字现在应该改成栽草村。这些年来,政府提供优质牧草给农民种,很多人家都有大牲口四五头,依靠养牲口年收入上万元在村里不算稀奇。”
在毕节地区,由于历史、自然和地理等原因,造就了恶劣的生态环境,也造就了诸多为生存而战的感人故事。
逼出来的生态修复之路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毕节地区,山高谷深,土地破碎,植被稀少,喀斯特地貌占总面积73%,曾被联合国有关专家评价为“很多地方不适宜人类生存”。然而,毕节地区由于历史上开发较早,承载着人口的巨大压力,到1988年,每平方公里达218人,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上耕作方式落后,以食为天的农民们不断地向植被少得可怜的山头举起锄头和刀斧,于是,毕节不少地方陷入了“人增、耕进、林退、水土流失、岩石裸露、石漠化”的恶劣生存环境中。如何破解这一喀斯特地区的世界性难题,1988年6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创造性地提出建立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治山治水成了毕节试验区的重头戏,一批生态恶劣区域的群众率先举起了生态建设的大旗。
“1984年,一场恶雷陡雨,水把山上的泥沙卷下,形成了泥石流,村庄里有几幢房屋倒塌,失去了两条人命。从那时起,我们横下心来要绿化荒山,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让全村民组3000多亩荒山全部种上树,并且已经成材。”地处大方城郊的羊场镇小沟村民组,目前整个村庄已经披绿挂翠,房屋全部隐在树丛中,“树痴”杨先福和村民们守着价值上千万元的“绿色银行”,充满成就感。
赫章县海雀村,是胡锦涛同志考察过的一个边远村落。“总书记来的时候,我们这里的山上都是光秃秃的,全村人都靠吃救济粮和洋芋过日子。现在,上万亩的荒山全部长满大树林,村子成了全国绿化千家村,大家靠科技兴农和外出务工,吃穿已不愁了。”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农说。
纳雍县老凹坝乡,是典型的石漠化区域。为了走出“生态恶化,经济贫困”的怪圈,该乡一方面通过劳务输出,变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源优势,减轻土地的压力;并从2002年起,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地,实施林草间作,通过政府贴息贷款,鼓励干部职工创办畜牧示范场,带动贫困群众发展养殖业,使全乡出现了3000多户养牛大户,在生态得到修复的同时,群众也富裕起来了。
有关资料显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毕节地区依托3356、长防、长治、退耕还林等项目的支持,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治山治水活动。在工作中,毕节地区探索出了“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坡改梯种果树拴带子,山脚种绿肥铺毯子,大田大坝种稻子,多种经营抓票子”的“五子登科”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生态建设模式。山上成了绿色银行,山下成为粮食和特色经济作物基地,“林茂粮丰伴随鸟语花香,青山长在引来碧水长流”,成为不少地方的生动写照。
“生态经济”唱响和谐发展主旋律
“毕节试验区经过19年的生态建设,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5%,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785平方公里,大量荒山得到绿化,一批坡耕地依靠退耕还林和长治、水保、农建等项目,重新种上了树,砌上了保土、保水、保肥的石坎。毕节地区的生态建设要不断向坡耕地延伸,下一步的工作重心是走以经济开发促生态建设,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的生态经济之路。”4月中旬,正是黔西北樱桃红透的季节,毕节地委、行署在纳雍县总溪河畔的东关乡召开了以推广种植“玛瑙红樱桃”为引线的经果林现场会,毕节地委书记刘晓凯、行署专员秦如培等表达了共同的观点。
考察毕节试验区19年的生态建设历程,不难看出这样的现象,以荒山为基地,以用材林为主体建立起来的“绿色银行”,的确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但却受生长缓慢、有关林业政策等方面的制约,没有很好发挥富裕农民的作用。“退耕还林的8年补助一旦结束,如果农民尚未找到其他生存之路,免不了重新在自己的承包地里毁林开荒。这是不少有识之士的共同隐忧。毕节试验区决策层经过充分调研后,提出了建立百万亩生态畜牧业、百万亩经果林的生态经济发展思路。
长期从事水土保持工作的毕节地区水电局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罗林分析,导致毕节地区石漠化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经济贫困、人口膨
胀。要使石漠化治理取得长久成效,关键在于在探索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相结合之路时,一定要选准既具市场竞争优势,又适宜毕节地区石漠化区域生长的经果林,让农民获得比种粮更大的实惠,才是石漠化治理的长远之计。
正是立足于以发展来解决一切问题的思路,2007年伊始,毕节地委、行署以新的战略眼光,确立了加强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
设,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旅游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
展的思路。
正确明晰的思路加上不懈努力,预示了毕节试验区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