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元的“业务加急办理费”在银行排队困境里,是权宜之计还是“趁火打劫”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出“七招”缓解银行网点业务“排长龙”问题,但不少银行网点依旧人满为患。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在各个营业网点推出了一项“业务办理加急”的服务项目,出50元加急费就可在VIP快速通道享受VIP客户的快捷服务,从而缩短排队等候时间。
中行上海分行的这一招真是“太有才”了,在心急如焚的“散户”排队热里创造了民生资源稀缺性寻租的零成本“插队经济”——比照这个逻辑,医院挂号排队不妨也来个“加急医治费”、市场买菜排队不妨也来个“加急交易费”、公交站台排队不妨也收个“加急上车费”……如此这般“无本万利”的生意,简直适用于所有“排队领域”。问题是,这个50元的“业务加急办理费”在怨声载道的银行排队困境里,到底是权宜之计还是“趁火打劫”呢?
银行的“过度排队”难题已然是一个民生性问题,如果在基础金融服务上以金钱来配置资源,“有钱的就可以插队、没钱的就只能死排队”——这和“有钱撑死、没钱饿死”的丛林法则有何差异呢?况且,“过度排队”之罪本不在储户,而在于整个银行业资源整合的低效,现在,让储户多支付交易成本为“银行之恶”来“赎罪”,符合商业伦理吗?即便真有一个“加急服务”的程序正义存在,这50元的“加急费”也不应该落进银行的腰包、而应该赔付给那些被插队而支付更多“等候成本”的储户们。
其实,就这50元的“插队费”而言,本身就充满着多重悖论。首先,如果大家都来支付50元购买“插队资格”,那么,非VIP客户还能插得进队伍吗?或者说,这个“加急费”真能“加急”得了吗?其次,“插队费”遵循的逻辑显然是“富人优先”,这个游戏规则未必需要原罪、但绝非适合所有领域(尤其是带有民生性质的经济领域),如果基础金融服务不是带有一定的民生性,中国人民银行也不会出“七招”来缓解银行网点业务“排长龙”问题了。第三,这个没有公示、也不上墙、偷偷摸摸的“加急服务”是如何杂糅进银行基本业务的呢?50元的“加急服务”成本又是如何核算的呢?询问的就告知有、不询问的就继续排队,这种人为制造的“信息不对等”符合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原则吗?……一旦这种“插队费”合法化,那么,我们不得不担忧它们会否变相拖延业务时间以赚取更多的“插队费”——毕竟,银行也是理性经济人,逐利冲动比社会责任更现实、也更诱人。
“插队费”的本质无异于银行因自己的服务不到位而创造出了一个赚钱的机会,在外资银行放低姿态、蓄势竞争的今日,这个“小聪明”除了给消费者“趁火打劫”的心理认同外,还能收获多少“人气”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