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适应泡沫、应对泡沫,
防止恶性泡沫产生,还要利用泡沫
我国GDP去年已超过20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1759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3587元,资产规模大幅扩大。
如何理性应对?一个大的原则是要学会适应泡沫,应对泡沫,防止恶性泡沫产生,并且还要利用泡沫。
其一是保持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独立性。
对于大国来说,如果内外均衡面临冲突,基本上都要优先考虑对内均衡问题,对外均衡要服从于对内均衡,除非面临严重的货币投机冲击和货币危机。因此,我国经济一定要保持自身发展轨迹,不要因“泡沫”冲击乱了自身发展的步伐与阵脚,确保经济健康发展。这样,一方面可应对各方冲击,另一方面可使实体经济投资收益保持一定吸引力,增加对实体经济的投入,减少进入资本市场的资金,在遏制资产价格过度上涨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要做到这点,必须保持我国经济政策的独立性与连续性,其中保持独立的货币政策尤为重要。美国在这方面的做法不用说。可以看看德国和日本的情况。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德国与日本同样面临着本币升值、流动性过剩、资产泡沫冲击的压力,“广场协议”后德国坚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经济平稳增长;再看日本,屈从于国际压力,货币政策长期迁就汇率政策,成为日本资产泡沫破灭后90年代经济停滞的一个重要原因。前车之鉴应引以为借。
其二是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众所周知,以高附加值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体,无论是面对外部冲击还是内部冲击,都具有较大的回冲余地和较强的反弹能力;而以低附加值产品生产为主的经济体,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高、收入弹性低,一有冲击极易导致经济失衡。同时,在承受资产泡沫崩溃方面,若经济处于上升周期则问题相对较小,因为资产泡沫最怕的是引发“债务型通货紧缩”,对经济具有极强的杀伤力,资产价格和经济将双双卷入猛烈下滑的旋涡,形成恶性的马太效应。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我国不能仅仅满足于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更关键的是关注增长质量,要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外延型转向注重效率的集约内涵型。要遵循市场规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节能节力、环保产业的引导与支持,依靠科技进步,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制度创新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强应对资产泡沫冲击的能力。
其三是确保金融体系健康发展。
一是要加快金融机构改革,尤其是确保银行改革顺利进行,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泡沫经济中银行作为金融活动的枢纽,经常处在旋涡的中心。一方面,在高利润的诱惑下,银行往往会降低准备金额度,扩大信贷,放松对贷款的限制。同时,在贷款总规模有限的前提下,贷款一定会优先发给那些增值最快的项目,如投资于股市和房地产的项目。另一方面,在泡沫经济崩溃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人和企业都会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因此,不管是谁为泡沫经济殉葬,在银行的账目上都会出现大量呆账、坏账,从而使银行系统成为泡沫经济的直接受害者,而且是重灾区。正因为忽视了这些,在泡沫时期日本银行业只追求短期利润,缺乏应有的制度建设,不仅造成经济反弹乏力,自身也一蹶不振。我们要抓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在经济顺周期且高速发展时期,继续加大我国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体系改革力度,完善治理结构,健全授信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体系。
二是要加快金融市场建设。要继续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全面强化资本市场机制性建设,不断完善市场功能,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稳固股市发展的基石,稳步发展壮大股票市场。与此同时,积极发展保险市场、信托市场、期货市场以及风险投资市场,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促进各市场的协调发展,提升我国金融市场总体功能与效率,为我国经济发展崛起提供有利平台。尤其是要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充分发挥其“备用胎”作用。理由如下:
——国家强大的需要。要成为一个经济强国就必须建立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与国际接轨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各种金融资源的金融市场体系。通过它在全球配置我们的投资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尤其是资本效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吸纳流动性的需要。在当前新的全球经济格局下,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立体化、多元化、全球化的金融市场来消化一个国家或一个市场上的过剩流动性。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也纷纷采取措施,推进国内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的发展,以吸收过多的流动性。在我国当前的现实国情下,金融产品定价水平不高,原生市场基础不好,投资者风险识别力不强,金融衍生市场大发展的基础还不具备,我们首先应加快债券市场发展,把金融市场做大、做深,储存住“水”,消化过剩流动性,提高金融市场整体功能。
——金融稳定的需要。中国当前经济增长态势良好,但内外失衡问题较为突出,金融稳定问题值得关注。债券市场是“备用轮胎”,具有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功能,可满足社会各类经济主体进行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管理的需要;同时又具有宏观调控功能,可减轻经济波动,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世界经济发展也证明了,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不仅是促进融资结构多元化、降低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减少各经济体内部和外部失衡、有效配置资源的需要,是全球竞争的必然结果和各国确保金融稳定的必然要求。
——产业升级的需要。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经济结构、产业布局、需求结构等正发生着较大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已剑在弦上。由于不同类型的产业需要不同的融资方式,因而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融资结构的调整同步进行。对于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其更多地需要股权性和长期性资金,因此应当通过发展资本市场、风险投资市场以及中长期债券市场为其筹集资金。特别是在现有条件下,利用债券市场可迅速满足产业升级的融资需求。一方面,大力发行中长期企业债券,筹措企业技术创新及产品升级所需资金;另一方面,在合适时机推出中小企业债券,把“水”疏通到“久旱”需要浇灌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增强我国经济实体创新力。
三是加强监管。正常情况下银行在对企业发放贷款的过程中,对企业的运行必须进行全过程的监督。但在资产价格飞速上涨时期,在高利润面前,银行往往失去监督的标准,并且相互争相放贷给高利润行业、企业,监督作用减弱,泡沫经济打乱了监督程序。此时,监管部门作为市场监管主体,一定要认真履行职责,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严厉打击各种恶意炒作、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交易,严格防范信贷风险,维护金融秩序,确保金融稳定。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大国崛起”的呼声不绝于耳,“重估中国”的提法甚嚣尘上,在提升我国国际形象、重振中华民族雄风的同时,它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一是盲目乐观,似乎一夜之间我们已成为世界强国,极易丧失励精图治、奋发向上的精神。二是资本冲击,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重估中国资产,看好中国经济,形成了“宁可做错,不可错过”中国的投资理念引领全球投资潮流,大量的投资、投机资本必然会通过各种正常和非正常渠道涌入中国,势必会打破我们既有的经济均衡格局,产生资产泡沫等非均衡现象。三是发展障碍,美国等发达国家把中国视为强大的竞争对手,而非发展中国家,因此对我国大打贸易战、汇率战;同时在“中国是强国”的借口下,国际上要求我们承担更多的与我国经济实力不相称的责任与义务,这些都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温家宝总理近期的一篇署名文章,指出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韬光养晦,抓住机遇,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同时还要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
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一极。这一角色转换,使中国既面临着崛起的历史性机遇,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全球性的大国博弈。在全球流动性过剩成为一种常态的背景下,在我国虚拟经济不可避免地将进一步发展的现实国情下,我们应理性分析,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降低泡沫的负面效应,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