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县永乐镇青槐社区五组,因修路资金困难,偏远的22户、83名
群众苦于不通公路,运输农用物资全靠肩挑背驮。去年,党员靳厚林
联合本社区5名“五星级”党员产业大户捐资6万多元,解决了多年的
“行路难”问题,群众十分感激。
带来的新气象,也是该县开展系列党建主题活动让群众得实惠的一个
缩影。新一届县委班子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固本富民促和
谐的目标,努力延伸“商山深处党旗红”活动链条,完善机制,创新
载体,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突破发展不断加快。
三项制度促和谐
该县从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入手,为构建和谐富民党建提供有
力的制度保障。县委对各乡镇党建工作实行任务量化,并与经济工作
同奖同罚,三年来累计有355个基层党组织和616名党员受到县以上表
彰。落实了党员领导干部一条线、组织干部一条线、下派干部一条线
抓党建联系点与示范村的“三条线”党建联系点制度,25名县级党员
领导干部带头包抓25个乡镇党委,全县党员领导干部、组织干部、下
派干部共建立456个党建联系点,向22个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派驻了党建
指导员。该县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近三年来累计投入农村党建
经费400多万元,使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人员、职责、经费“四到位”。
针对全县党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的实际,制定了发展党员的长效
机制,大力发展女党员和少数民族党员,建立了党员队伍建设培训考
试制、公示制、预审制、责任追究制和不合格党员处置办法“4+1”
制度,严把“入口”,畅通“出口”。去年以来,全县严格执行“4
+1”制度发展党员139名,对3名不合格党员进行了严肃处置,党员
队伍日趋和谐。
积极推行阳光党务制度,规范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并以村级“民
主议事日、党员活动日”等为载体,积极落实村财乡管、村务公开、
民主理财等制度,增强了乡、村党务、财务和村务的透明度,过去因
财务混乱而常上访的村相继息诉罢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了。不
少群众都说:“现在组织上管理民主,办事公开透明,处处为民着想,
我们乐意”。
三大载体保先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广大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
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镇安县委在全县农村党员中创新开展了“设岗评
星”活动,通过“设岗”赋予每名党员明确的职责,通过“评星”来
检验其工作成效,广大党员走出“小家”,融入“大家”,党员的意
识浓了、能力强了,村“两委会”繁重的工作也由原来的几个人干变
成了几十人来干。去年全县3000多名不同岗位的农村党员,共为群众
办实事好事5400多件。
镇安是劳务大县,流动党员多,教育管理难。为此,县委自去年
以来,在农村党员和外出务工人员中实施了“双千工程”,每年在农
村党员中培养千名劳务带头人,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培养千名入党积极
分子,以此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县乡多渠道加强对务工人员培训,使
他们成为″技能性″输出人员。各乡镇对流动党员持证管理,使党员
无论身居何处都能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监督,使党员时刻不忘党的教
育,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全县去年培养党员劳务带头人近600人,
入党积极分子400多人,劳务信息员590名,他们共提供有价值的劳务
信息4000多条。
去年以来,该县还开展了乡镇党委、县直包扶部门、村党支部和
农村党员为民办事,由群众评议承诺事项的落实情况为主要内容的“
四级承诺一评议”活动。全县各级组织和5000多名有能力的农村党员
向群众承诺的6274个事项,98%以上落到了实处,着实让群众得到了
实惠。今年县上还把承诺范围从农村党员延伸到机关、企业、社区、
学校等所有党员和基层党组织,承诺对象由党员延伸到入党积极分子、
非党员村组干部、业务技术骨干。经过各级组织的共同努力,今年的
8235项承诺也已兑现2711项。
三大活动带民富
“九山半水半分田”是镇安地域环境的真实概括,而全县九成人
口在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是各级党组织的当务之急。为此,县上通过
培养党员产业示范户、党组织产业示范基地的“双示范”活动来带动
产业发展。落实每个基层党组织包抓1-2个产业示范户、每名党员领
导干部包抓1个产业示范基地,层层夯实责任。目前,全县已建成有规
模、有效益的党组织示范基地250多个,产业示范户近2500户,在他们
的带动下,全县基本形成“畜、药、烟、果、桑”五大支柱产业,农
村经济收入六成来自主导产业。
广大群众在发展生产中缺乏实用技术,县上就及时组织开展“党
员电教科技兴农”活动,以产业基地为龙头,以党员电教为手段,以
送政策、送信息、送科技、送法律、送温暖“五送到户”为主题,抽
调100多名技术骨干组成10支电教服务队,集中培训后,常年深入村组、
院落和产业基地播放电教科技片,到田间地头现场培训,手把手教技
术,并利用当地致富户现身说教,累计使21500多名党员、群众获得了
1-2门实用技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很难适应千变万化“
大市场”,县上推行“支部+协会”产业发展模式,采取党组织创办、
领办产业协会,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促进党建与经济共同
发展,破解了又一个增收难题。柴坪镇干部走出机关,带头领办示范
基地和专业协会,带动全镇新发展烤烟800多亩,种植中药材4100多亩,
年增收600多万元。目前,全县共建立产业协会255个,今年已实现协
会产业收入3930万元,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欣欣向荣新景象。
(本报通讯员 毛全博 谭显根 本报记者 段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