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社评:理性看待“预期劳动力短缺、工资上涨”
作者:本报评论员张刃
考虑到我们的统计制度不完善、方法欠科学、考核不严格、造假“水分”时有所见,以及研究的不确定性等因素,恐怕还是保守一点估计比较“保险”。
正当“就业难”呼声不断,“给职工加薪”成为社会热点之时,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于近日发布一项报告认为,至迟到后年,全国将出现由劳动力过剩向短缺转变的“拐点”,而这一转变将带来城乡劳动者工资的上涨。报告传递的信息,对于被“就业难”和“工资增长缓慢”困扰的普通劳动者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但是,报告的结论或者预期果真会那么快就变成现实吗?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主要资源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的普遍说法是其绝对数在1亿到1.5亿之间。而上述报告认为这个数据并不准确,目前40岁以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绝对数只有5000多万。据此才有“过剩转向短缺”的结论。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究竟有多少?每年城乡新增劳动力有多少?劳动力市场每年可以吸纳消化多少?至少现在看都是约数,是统计或研究出来的。考虑到我们的统计制度不完善、方法欠科学、考核不严格、造假“水分”时有所见,以及研究的不确定性等因素,恐怕还是保守一点估计比较“保险”。即使不看数据,只看身边的就业状况,大约也没有多少人相信,两年后就出现就业由难而易、劳动力由过剩变短缺的根本性转变。
上述报告还指出,早在2004年我国就出现了以“民工荒”为表现形式的劳动力短缺现象,而且已经从沿海地区蔓延到中部地区,甚至劳动力输出省份。这个表述是事实,但由此推出两年后就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结论却未免失于简单。最早出现“民工荒”的广东的情况表明,那里的企业技术升级换代、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劳动力需求由单纯的体力型向技术技能型转变是造成“民工荒”的主要原因,农民工由于权益受损而“用脚投票”是另一原因,可见那里的“民工荒”与单纯的劳动力短缺不是一回事。至于中西部新近出现的用工紧张,既与那里的开发、崛起,发展势头强劲有关,也与那里大量兴起的劳动密集型中小型企业技术含量低,吸纳了大量缺乏技术技能的廉价劳动力有关。一旦那里发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样会出现劳动力过剩而非短缺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预言两年后我国劳动力由过剩转向短缺,或许论据并不全面,至少预期时间可能早了点。倘若据此决策,恐有失误之忧。
工人工资增长是不是一定要等到劳动力出现短缺时才有可能实现呢?不尽然。尽管我们总是听到某些专家说“剩余和廉价劳动力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但大量利润被外国人赚走和大批我国工人工资处于低水平,以及国内需求增长缓慢、国际贸易面临人民币增值压力的现实,已经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种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政府出台措施要求企业给职工增加工资,也并没有与劳动力是否过剩或短缺相联系。
在劳动力并不短缺时就给工人加薪,会不会因为增加企业成本而导致撤资迁厂呢?去年9月广东普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时,也有人表示了这样的担心,但广东的态度是,“不怕厂商扬言迁厂”。就是说,不能因为资本的利益而损害工人的利益。事实证明,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之后,多数厂商还是留了下来。因为,决定投资意向的不仅有人工成本,还有政策、环境、市场等多种因素,担心提高工人工资会阻滞经济发展的顾虑是不必要的。
“我国劳动力将由过剩转向短缺,劳动者工资将随之上涨”是一个发展趋势,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应该有所认识和准备,同时,也要面对现实,保持清醒,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