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幕 患难情
中国农民热情款待我吃到最好一顿饭
讲述人:李奇·哈里斯(音译)美派沈阳的战俘营救者 年龄:88岁
1945年8月16日,日本投降后,我接受美国政府指派到沈阳战俘集中营迎接美国战俘回国,可是刚跳伞下了飞机,就被还没有接到投降指令的日军抓获。
随后,我又马不停蹄地赶往辽源战俘营,把关押在那里的盟军高级军官解救出来,然而,在我带着200多名盟军高级官员从辽源战俘营回沈阳的路上却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食物供给不充足、汽车被困山路等,但幸好每回都能得到中国农民的及时帮助。
中国农民很热情,看到我们的车深陷泥泞,就出力帮我们推车;还邀请我们到家里吃饭,虽然他们家里都很贫困,但却拿出最好的东西来款待我们,那是我此生中吃到的最好的一顿饭了。
隔着铁丝网送鸡蛋老兵难寻中国恩人
讲述人:尼尔加格(音译)当年战俘 编号:266 年龄:82岁
刚被关押进沈阳战俘营的三四个月里,挨饿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大批人因饥饿而死。中国工友在食物上给了我们很大帮助。事实上,在沈阳战俘营1300多名幸存战俘中,几乎很难找到没有受到过中国人恩惠的人了。
当时有很多身高1.8米的年轻战俘的体重竟都达不到90斤,严重营养不足、体力不支使很多人奄奄一息。在这个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刻,中国工友经常隔着高高的铁丝网,给我们送鸡蛋、土豆、花生一些吃的东西,这些食物对因饥饿而奄奄一息的许多战友来说,就是救了我们一命啊!
他们以自身性命为担保挽救我们的生命,但我们却连他们很多人的名字都不知道。因为我们语言不相通,中国工友都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和联络方式。我们回国这么多年来,一直想找到这些中国朋友,但却无法联络上。
采访手记 不愿想起却无法忘记
“我们不仇恨日本人,但绝不喜欢他们,所以我们也坚持不用日货。”在记者问到老人们对日本的态度时,5名接受采访的老兵的回答却惊人的一致。
当年集中营里所承受的屈辱,给老兵的一生都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日军的罪行,老人们到死都不能原谅。80多岁的老人,虽然听力严重衰退,口齿表达不清,但说起那个整天毒打他们的日军士兵的名字,却对每个字母都记得清清楚楚,发音也突然变得清晰有力。
“我们不愿想起,但却始终不能忘记。”白发苍苍的老兵们,这样表达自己多年后重回“伤心之地”的复杂心情,“我们并不是要仇恨当年对我们实施暴行的日军,也不是要向他们讨回什么责任和赔偿,只是为了纪念那段沉痛的经历,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正视历史,永远不再让它重新上演。”
闪回 亚洲最大战俘营死亡率高达16%
位于沈阳市大东区青光街的沈阳二战盟军战俘集中营旧址,作为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区最大的战俘营,它以关押着被俘的二战盟军高级将领41名、6个国家的1500名士兵和极高的死亡率而闻名。
从1942年11月到1945年,在这座东方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里,3年间,盟军战俘受尽折磨、凌辱。我们已知的盟军战俘在德国纳粹集中营里的死亡率为1.2%,而在这里的死亡率则高达16%。
现状 健在的昔日战俘美国不定期聚会
60多年后的今天,沈阳战俘营里幸存的1300多名美军战俘中,至今还尚在人世的不足100人了。现在,健在的美国战俘只有30余人,他们因这段共同的难忘经历还不定期在美国开会或举行聚会。
在很多美籍华人的热心联络下,美国老兵和家属多次来沈阳故地重游、寻访旧址、寻找当年的记忆。
记者 李莎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