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是要素充分流动
“第三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竞争尘埃落定,重庆和成都近日被国务院批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从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新区在2005年6月和2006年5月相继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多个地区向国家发改委提出申请,希望成为第三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中包括河北曹妃甸、沈北新区、广州开发区、广西北部湾、武汉市、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等。
但最终还是重庆和成都胜出,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它们西部城市的地位,今年6月18日是重庆直辖十周年纪念日,等等,但关键原因应该还是城乡统筹发展这个主题,这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名称就能看出。在此之前,国家发改委曾专门派调查组赴重庆和成都进行调研,考察这两个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情况,可见国务院一开始就将第三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定位在城乡统筹发展。重庆和成都在与其他地区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这反映出在当前的改革中,城乡统筹发展比投融资体制等更为优先,更具迫切性。另外,这也反映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当然,不能简单地说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比其他方面更为重要,而是因为其他方面的改革较为容易,很多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而城乡统筹发展的难度很大,进展相对缓慢。
中央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积极部署,力主改革。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如今,很多地区已经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比如新农村建设、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等,财政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说明,中央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还有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进行更多的尝试,取得更大的突破,形成制度去保证城乡之间长期的协调发展,而不只是暂时的、偶然的、少量的补助。
怎样才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答案似乎很简单,用建设城市的方式去建设农村,城市有什么就给农村什么,它们不就协调了吗?但这是不可能的,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具有不同的特性,农业是弱势的产业,受自然因素影响大,需要容纳的就业多(因而很多是小规模经营);农村也因为其自然性,分布在更广阔的地域,其投入密度和发展程度必定会大大低于城市,这是客观的规律。因此,城乡统筹发展或者说城乡一体化,其目标不是实现城乡同质化,使城市和农村趋同,恰好相反,城市和农村之间应该具有异质性和互补性。制度变革不能从城乡同质化的角度入手,不能简单地将城市的设施向农村扩展。
那么,城乡统筹发展应以什么作为制度变革的方向呢?我们应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城乡统筹发展就是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人获得资源的机会大致相当,因而生活质量也能大致相当,差距不会太大。也就是说,地区之间是不能趋同的,但人与人之间获得资源的机会可以拉平。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要素的充分流动,资本进入农村,使农村地区的人获得资源的可能性增加;农村的劳动力可以流入城市寻找发展机会,那留下的人就有更多机会;土地也应该以适当的方式流转,不使农村人口的流动受到束缚;产品也能便捷地在城乡之间贸易。
目前城乡之间要素的流动还要受到一些限制,比如户籍制度和土地集体所有。但这些制度曾经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如果只是简单取消,会引发负面的效果。比如户籍制度,如果改变农民的身份,而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不相应增加,那就只是名义的改变,还有可能引起混乱。因此,城乡统筹发展确实是一个难题,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