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庭上谈起自己教育儿子,侯波颇为自豪。 |
小鸿儒的母亲王育接受采访。 |
中国私塾教育第一案:拿什么拯救你 我的“神童”
文/图 法制网通讯员 丁一鹤 胡浩立
这是一个由八岁孩子引起的抚养权案,但是,有人却因为案子背后透露出的深刻问题而将其称为“中国首例私塾教育案”。
八岁的小鸿儒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上学,而是独自在家中接受父亲言传身教。他可以流利朗读《ChinaDaily》上所有英文内容,通读过《三国演义》和“四书五经”。
一个孩子的命运能有多曲折?一个孩子的未来能有多少种选择?私塾教育与中国的主流教育模式孰优孰劣?当这些问题依然是大多数人心中尚未解开的谜团时,八岁的小鸿儒的父母为了让他走一条各自认为正确的学习道路,展开了一场较量。2006年12月26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了终审判决,小鸿儒归父亲侯波抚养。
复杂童年,两岁就面对父母离异
八岁的小鸿儒有着超出同龄孩子的成熟,他回答问题总是出乎人们的意料。他说对动画片“不屑一顾”,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国宝档案》和《海峡两岸》。
他不喜欢和小朋友玩,嫌他们太幼稚,只有和大人交流,才能“增长见识,开拓视野”;他有超强的英语和汉语阅读能力,已经能够自己阅读英文小说、杂志;平时看的是《全汉赋》、《傅雷家书》、《诸子百家》、《参考消息》之类的书报。在小鸿儒与父亲侯波住的简陋房间里摆着各类藏书一千多册,中、英文各一半,现在小鸿儒已经读了许多。这个不过八岁的孩子表示:“自己以读书为乐。”而这一切,都是小鸿儒的父亲侯波在家进行私塾教育的“成果”。
“我认为,现在学校缓慢、古板的教育体制根本不适合培养天才,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没有比尔·盖茨的原因。”说这番话的是小鸿儒的父亲侯波。因为不满学校教育,他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对当时不满六岁的儿子进行一对一式的家庭教育,希望将小鸿儒培养成为一名“天才少年”。
而小鸿儒的母亲、侯波的前妻王育对此则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这完全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教育孩子,让孩子整天面对他一个人,将来孩子怎么融入集体,融入社会?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远远比一个孤独的天才要重要的多。”2006年4月,王育向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递交了起诉书,请求法院变更自己为儿子侯鸿儒的监护人。
是何种教育促使小鸿儒成了今天这般模样?又是什么造成小鸿儒的父母如此对立?
在小鸿儒的背后,是一个不完整的家庭。父亲侯波原来是北京市石景山区一家医院耳鼻喉科的医生,1997年通过登征婚广告,结识了某报记者王育。但是,王育在怀着小鸿儒的时候就与侯波感情恶化。1998年11月,她独自回老家生下了小鸿儒。由于双方性格差异较大无法继续共同生活,2000年11月,侯波与王育协议离婚,当时小鸿儒刚满两岁。因为侯波有北京户口,小鸿儒的抚养权归了侯波,可实际上孩子一直和王育生活在一起,母子俩共同生活了两年多。
2004年6月的一天,侯波突然出现在幼儿园将小鸿儒接走。从此,小鸿儒的心中没有了母亲的概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