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一校之长如此和蔼。”上大学两年了,李妍还是第一次和校长任恩恩近距离接触。她没想到校长会端着餐盘,坐在自己旁边问长问短,关心自己的学习,与自己一起共进午餐。
李妍清楚地记得,在校长的一再鼓励下,同班同学忐忑不安地问校长:“大学里到底该不该谈恋爱?”
校长微微一笑,说:“谈恋爱需要毅力和忍耐力,如果你觉得你还不具备这些,劝你大学四年最好不要谈,以免影响到身心健康。
校长幽默的回答立刻拉近了同学们与校长的距离。校长还承诺有时间一定开一次专业讲座,集中解答困扰同学们的问题,与学生恳谈。李妍对此满怀期待。
“还学生一个心愿”
李妍是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学院的大二学生。她所说的恳谈会,是兰州交大为畅通师生交流渠道、倾听大学生心声推出的一项新举措。恳谈会以全校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不定期深入学生中间,开展主题班会为主要形式。首次,学校便有173名副处级以上干部到15个学院参加恳谈会。恳谈会不事前设定主题,以学生自由提问为主,所有参加领导需如实解答,不能当场解答的,要记录下来,转交相关部门。
运输学院大三女生高杰有一个藏在心中长达两年的问题——“为什么大学生还要上早操?”但苦于不知道向谁反映。
高杰直言:“以前想反映一些问题,连院长都认不准,更别说校领导了,即便和校领导擦肩而过,也有可能认不出来。”对此说法,其他一些同学也表示认同:3年见了校领导3次面,还都是在集体大会上,“只闻其声,难见其面”。
学生们困惑的,正是学校关注的。校学生处处长李爱春对此有较长时间的关注和思考。他说,相比精英教育时代,老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少了,沟通少了,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也就相对少了。这对构建和谐校园,更好地教书育人是不利的。
一个来自学校BBS论坛的帖子,列举了大学期间必须完成的N件事,其中之一就是希望和校长面对面聊一聊。这件事再次触动李爱春,请示领导后,他决定学生部门率先行动。
李爱春最初的想法相对简单:还大学生一个心愿,在已有的校长信箱、隔周一次的学生工作接待日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沟通渠道——恳谈会。随后恳谈会带来的强烈反响,是他始料不及的。
“原来学校还是关心我们的”
前不久的一天下午,艺术学院的会议室,“主角”姗姗来迟。副校长史百战因公务缠身,赶到教室时已是满头大汗。先道歉,再微笑着让挤在后排的同学往前坐。
气氛一下子活跃了不少。擦把汗,放缓语调,史百战进入主题,依次是“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和“人才成长”。
所谈内容是大学生所关心的,诸如怎样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怎样学会自我管理,等等。
交流互动环节,第一个提问的女生就“放心大胆”地发问:校长,您的大学生活是怎样规划的?
史百战笑称这是“揭老底”,但依旧认真作答。有学生胆子更大,抛给校长的问题更直接:“在以工科为班底的交大,文科生是‘弱势群体’,存在着专业教师不匹配的现状,学校还管不管?”
不避讳问题,史百战坦言新专业有一个建设的问题,并向学生透露学校正在着手进行的工作。
听完校长的解释,提问题的男生有点儿不好意思地笑了:“原来学校还是关心我们的。”
这正是期望达到的效果:相互碰撞,也是相互交流的过程,说出来了,学生的心气就顺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就能更加理解和配合学校的工作。
从大学生的表情中,杨有海教授明白自己所讲还是学生们愿意听到的。参加恳谈会之前,杨有海认真“备了一次课”,“要说服学生。”
杨有海和大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怎样从甘肃一个边远农村的牧羊娃成长为大学教授。
“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微型社会,穷富学生差别明显。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感。”源于此,杨有海勉励农村大学生干什么事要落落大方,同时告诫学生“有钱的别炫耀,没钱的也不要太在乎。”
用成功人士的人生轨迹和阅历去启迪大学生,活动的倡议者李爱春更看重潜移默化的作用。他的思路是:尽可能多地给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
成长的困惑谁来解?
大四学生小刘用“及时”两个字概括恳谈会带给自己的影响:临近毕业,产生了一些怠惰情绪,进取心不断削减,通过恳谈会,让自己留下深刻印象,重拾信心。
恳谈会带给兰州交大师生的新变化不止这些。李爱春欣喜地发现,大学生发牢骚的少了,关心学校建设的多了,对学校的信任感增强了。中文系刘娟同学就是通过和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对话”,打消了顾虑,“吃了一颗定心丸”。
事情源于中文系是交大最年轻的专业,在校园里发出的声音有限。就是在交大,也有学生不知道自己学校还有一个中文系。宣传部长承诺,以后要有所倾斜,多多宣传中文系。
面对面、心贴心的恳谈,谈出的是和谐校园。有环境学院的学生反映,图书馆关于自己专业的图书,书名看上去貌似相关,但内容却相差甚远。曾担任图书馆党委书记的程麓不但解答了学生的疑惑,而且向学生透露了下一步的改进计划。
校党委书记俞建宁参加恳谈会后,真切地感受到了学生参与学校建设的热情。有同学反映不知道校园五条主干道命名的含义,有同学质疑体育课打分制的公平性,也有同学建议应增加选修课的科目。他当场拍板落实同学们反映的三件事。
对恳谈活动,俞建宁是大力支持的,校党委发文在全校贯彻执行。“不深入学生中间,不去聆听学生的声音,我们的教育怎样满足学生需求?”
俞建宁深有感触的是,自己的孩子大学刚刚毕业,年龄和在校学生差不多,他们需要沟通,需要鼓励。“要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学生,扑下身子,和学生做朋友。”
“大学生的成长困惑谁来解?应该由学校来解决。”俞建宁打算下一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丰富内容,完善制度,把恳谈会持续做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