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国家大剧院在人工湖水面上留下美丽的倒影。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摄 |
国家大剧院内景。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摄 |
国家大剧院初展靓影
艺术委员会成立 9月底开始试演出
本报北京6月14日讯 记者阎晓明、王建新报道:国家大剧院外部将于15日正式亮相,紧邻长安街的工程围挡将全部拆除,游人可以进入大剧院文化休闲广场,感受自然生态与艺术魅力。
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也于今天正式成立,成员包括18人,中央音乐学院名誉院长吴祖强任主任,著名艺术家徐晓钟、赵汝蘅、陈佐湟应邀分别出任国家大剧院的戏剧、舞蹈、音乐艺术总监。
国家大剧院完成绿化和水面工程后,计划于7月底具备使用条件,9月底开始试演出。
■降尘、防噪、杀菌、降温
一环碧水映明珠
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与人民大会堂相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75万平方米,外围建筑造型为半椭球形钢结构壳体,东西长轴212.20米,南北短轴143.64米,建筑高度46.28米,地下最深32.50米。
大剧院外围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3.55万平方米。水面外围的总绿化面积达3.9万平方米。“一环碧水映明珠”。记者在大剧院现场看到,人工湖如同一面清澈见底的明镜,光洁现代的椭球状主体矗立于轻波微漾的水面中央,四周绿荫环抱,波光与倒影浑然辉映,宛如一颗水上明珠。大面积的绿地、树木和花卉以及清澈见底的湖水,不仅美化了国家大剧院外部景观,同时能够有效起到降尘、防噪、杀菌、降温的作用,极大改善了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
国家大剧院施工中共使用了20多种天然石材,全部来自国内10多个省市,如此大规模的建筑工程全部使用国产石材尚属首次。此次北部广场共铺设石材2万平方米。水池石材采用承德绿,主入口台阶、16个花坛采用产自山西的黑色太白清,花园甬道采用黑色鹅卵石铺设。外沿墙面、园林地面、马路便道均采用产自北京周口店的灰色瑞雪花岗岩,与周围人民大会堂等建筑色调保持一致。
■乔木、灌木、花、草错落
绿化设计以人为本
国家大剧院园林绿化工程在景观设计上和大剧院的主体建筑保持协调一致,按照将自然园林引入城市的思路和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栽植了大量的时令花卉,其最大特色是乔木、灌木、花、草错落搭配,以树为主,人们可以自由进入。
紧邻长安街的北区绿化在树种选择上,以北京和长安街的基调树种为主,种植了大量的较大规格的树木,如高达10米的油松、直径近30厘米的银杏、地径达20多厘米的西府海棠、特大规格的玉兰、元宝枫、白蜡等树种,营造出不同的四季效果。
国家大剧院绿化工程中充分体现了科学、环保、绿色的理念,在地下铺设排水板,遇到高温或暴雨季节,植物仍然可以茁壮成长。同时采用滴灌加喷灌方式,提高了节水效益。
■冬季不结冰,夏季不长藻
水质达游泳馆水质标准
国家大剧院人工湖水域的设计理念来自京城水系,3.55万平方米的水面为北京城中心地区增添了一处灵动水景。在宁静清澈的水面和静谧宏大的椭球下,笼罩着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的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
人工湖水深为40厘米,整个水池分为22格,每一格相对独立,但外观上保持了整体一致性。水池分格设计既便于检修,又能够节约用水,还有利于安全。水池采用“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控制,保证冬暖夏凉。在冬季水温较低和夏季水温较高时,池水经循环水泵再经全自动过滤器后进入冷热源机房的板式换热器,进行热交换调节池水温度,从而使水面冬季不结冰,夏季不长藻。
水池采用了水循环系统,池水5至6小时循环一次,使水质达到游泳馆的水质标准。为了合理利用雨水资源,降雨时水量调节池可接纳部分降雨,当调节池超过设定水位时,回水阀门关闭,从而起到节水环保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