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世
见证英殖民主义侵略行径
市文管办高级工程师赖德劭认为,按照当年的规定,清政府和外国共同竖立的界碑,标注的年月应当是“大清光绪某某年”,而这块碑文上没有这样标注,只标注“大英壹仟九百二年”,这不符合当时的规定,可能是英国单方面竖立的。
专家们认为,西冲大鹿湾新发现的海域权属界碑是英方依据《香港英新租借合同》所规定的英国东经线114度30分所立的东部界线。《合同》签字后,港英当局借口《合同》内有“潮涨能到处”文字,经常派船闯入大鹏、深圳两湾
自北面入海各河口,甚至远及各内河沿岸的一些村庄,诡称此等地方为“潮涨能到”之处(“潮涨处”在碑文上赫然在目),英方有权前往。为此,清政府与港英当局屡次发生争执。因此,基本可以证实,界碑就是1899年3月18日中英两国结束对新界北部勘界后,英方于1902年为维护其权益,为标明东部大鹏湾界线,向中方提出“英国之权至于何处”的问题后,英方单方采取的一次竖碑行动,其目的十分明确,即提示中国船只不得向西越过英国东经114度30分界线。此勘界碑的竖立正是英国殖民主义武力逼迫清政府所采取的“租赁”新界,想达到长期侵占中国领土的行径。
意义
填补深圳“海域界碑”空白
香港地方史专家、军事史专家萧国健博士认为,西冲大鹿湾发现的中英海域权属界碑是英方刻制石碑,英方刻制石碑有如下特征:一、多为方形基座;二、有中英两国文字;三、一般在碑石三面书写文字。如今香港大屿山也还有二块相同形制的英制石碑。
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馆长孙霄经过研究考证后认为,1899年3月18日中英两国完成对新界北部勘界后,3月19日(即光绪二十五年二月初八),中英两国勘界委员在香港正式签订了《香港英新租借合同》,合同确定了勘界界线,即“北界大鹏湾英国东经线114度30分潮涨能到处”(大鹏湾英文是MirsBay,即界碑上英国人所称的“莫士湾”),合同所写界线与界碑上所记载的数据完全吻合。
1898年6月9日,英国在北京与代表清政府的李鸿章签订《拓展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深圳河以南、尖沙咀界线街以北的整个九龙半岛以及大鹏湾至深圳湾,南厂岛和大屿山等大小235个岛屿,租借99年。这些被强租的中国领土和领水后被称为香港“新界”,约占广州府新安县面积的2/3。至此,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拓展香港界址专条》三个不平等条约强占了整个香港地区。
孙霄说,《香港英新租借合同》实际上是《拓展香港界址专条》的实施细则。根据史料记载,1901年5月,英国驻广州总领事司格达按照港督卜力意见照会两广总督陶模,提出“新租界水面英国之权至于何处一事”正是次年在西冲大鹿湾竖立石碑的起因与前奏,它们在时间上是吻合的。专家们认为,界碑的发现填补了深圳目前没有“海域界碑”实物的空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延伸阅读
三大“姐妹”碑将捆绑申请“国保”
昨日,深圳市博物馆馆长杨耀林指出,深圳目前已经拥有了三个“姐妹”碑,包括陆路界碑—中英街界碑,藏于市博物馆的九龙新关地界碑,以及这个大鹏湾权属中英界碑。分别是代表了陆路、海关、海陆的界碑。为进一步保护好这个权属界碑,专家们认为,可将这三大姐妹碑“捆绑”申请国家文物保护。
记载大鹏所城军事历史
专家们对为何于1902年立碑表示疑问。大鹏所城博物馆学术委员黄文德认为,该界碑没有在1899年设立的原因之
一是与当年爆发的美西战争有关。英国在美西战争中是中立国,大鹏湾海域当时都是美国军舰,如果马上接管大鹏湾,就会影响英国作为中立国的国际声誉。此外,再加上立碑的难度比较大,所以英国一直等到1902年才立碑。
黄文德认为,界碑与大鹏所城有着密切关系,他指出,大鹏所城是海防的军事要塞,管辖的是大鹏湾一直到珠江口400里长海岸线。1902年,英国正式接管大鹏湾水域,此时也就意味着终结了大鹏所城作为海防军事要塞的地位。 (记者邓妍)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