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是坚持要求宅基地还是按照规划购买住宅楼,那些城乡接合部的农村村民正面临艰难的选择。
在洛阳市吉利区城乡接合部,有一个510人的小村庄涧西村,这个与区政府仅仅一路之隔的城乡接合部的小村庄,面临着无法避免的城市化,但是那些依然靠种菜为生的农民却进退两难:他们是农村户口,但是却分不到宅基地,因为村子位于城市规划区,而区政府计划筹建村民住宅楼,他们觉得“不现实”、“住不起”,因为他们还是以种菜为生。
这也是城乡接合部村庄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遇难题的一个缩影。
1 十几年申请不到宅基地,老两口与两个成家的儿子挤在二分半的小院里
农民,市民,让你重新选择身份,你会选择哪一个?“我肯定还当农民,当市民有啥好哩,又不给安排工作,也不发钱,当农民还有点地种。”这是6月14日上午菜农、洛阳市吉利区吉利乡涧西村三组农民高爱花给出的答案。说完,高爱花哭了。
51岁的农妇高爱花生育了3个孩子,大儿子高红旗,32岁,已婚,有一个5岁半的男孩,目前,在黄河滩区承包了二三十亩地种庄稼;二儿子高红松,30岁,与父亲一起在涧西村附近的一家炼油厂打小工,日收入20元左右,去年完婚但尚未生育子女;27岁的小女儿已嫁人。照理说,孩子们已完婚成家,高爱花夫妇可以松口气了。但是,高爱花的痛苦与日俱增,一切源自住房。
1975年,她和一个在当地做泥瓦匠的江苏人结婚;1983年,她家从窑洞搬迁到距离区政府不足500米的涧西新村,建起了四间不足80平方米的平房,三间主房,一间厨房。
20多年过去了,当村里的楼房越来越多时,高爱花却不得不和已成家生子的孩子们仍守在这个二分半地的独家小院里。
高家四世同堂:高与丈夫住一间,婆婆住一间,大儿子一家三口住一间,二儿子两口将厨房改造成了洞房。高爱花说,在一个院里生活,两个媳妇成天吵,她只有哭的份儿。
从1993年子女们还没有结婚开始,高爱花就迈上了漫长的“申宅”之路。在她看来,在农村,男孩到了结婚年龄,村里就应该安排一处宅基地。虽然,她并不清楚,我国土地管理法第62条有明确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1994年,村干部通知我写申请,还弄了几个复印件,可写了好几年就是批不下来。”高爱花对“申宅”之路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写过多少次申请,跑过多少路途,她已记不清了。
2 村子位于规划区,不再划分宅基地,统一规划住宅楼,提高城市品位
“像高爱花这么可怜的,我们村有十几户,应该得到宅基地的有27户。”洛阳市吉利区吉利乡涧西村村委会副主任高孟群说,50多岁的村民张月仙夫妇和两个儿子挤在三间平房里,其长子28岁,次子25岁,全家每人三分耕地,都以务农为生。
据高孟群介绍,涧西村仅有510人,原来村里有集体土地800余亩,加上黄河滩地平均每人有二亩耕地,村民依靠农业维持生计。从1978年1月开始,洛阳石化总厂在洛阳吉利区动工,石化总厂、基层政府为建厂、修路征用了涧西村的大部分土地,目前,人均仅剩三分耕地,宅基地的保障越来越难。“就剩这么少的土地,区政府还想把它征用搞开发,我不同意,一旦村里的土地没有了,农民们怎么安置?生计怎么解决?农民们以后的日子咋保障?”村委会主任张国营说。前年,涧西村村委会换届,参加竞选的张国营曾把给27户村民划分宅基地写进了自己的竞选词中。
张国营介绍说,虽然国家有划分宅基地的规定,但从1983年以来的20多年里,村里基本上没有再划分过宅基地。
今年5月24日,洛阳市吉利区吉利乡政府在给涧西村村委会副主任高孟群的答复中说,根据2003年洛阳市吉利区政府《关于暂停审批城市规划区内农村宅基地的通知》(洛吉政土[2003]12号)规定,涧西村等17个村为城市规划区,不再划分宅基地。同时,2007年区长办公会研究决定,涧西村两委按照规划,统一组织,尽快启动住宅楼建设,解决群众住宅问题。
但村民们似乎对“城市规划区”这个概念并不熟悉,他们认为,他们的身份就是农民,农村户口,职业是菜农,一户应有一处宅基地。“让他们建设住宅楼,主要是考虑建独家小院太浪费土地。”6月14日下午,吉利区政府政府办李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解释。吉利区政府认为,暂停审批城市规划区内农村宅基地的目的是,加强对城市规划区村庄建设的统一规划控制,进一步提高城市品位,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3 如果建成住宅楼,三轮车、粪车、菜篓、竹竿、肥料和农药等往哪儿放?
区里要求村民建设住宅楼,几乎遭到了村民的一致反对。“盖美观大方的住宅楼是好事,可我们村老百姓收入太低啊!”村民张月仙说,在吉利区沿黄河一带,涧西村最小、最穷,盖房子与吃饭穿衣一样,有钱人吃好的穿好的,没钱就吃孬的穿孬的。虽然涧西村不少村民发家致富后已经不再种地种菜,但是,对不少生活尚不富裕的村民来讲,种菜还是家里的主要收入。如果建成住宅楼,三轮车、粪车、菜篓、竹竿、肥料和农药等往哪儿放?如何喂养鸡、猪、羊和存放粮食?“肯定弄不成。”涧西村村委会副主任高孟群也这样认为,区里让建设住宅楼是中看不中用。在村庄规划中,吉利区的要求不切合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是在简单地套用城镇规划模式。即便是真的建成了住宅楼,村民们也买不起,住不起。
人口仅有510人的涧西村曾经是吉利区第一个小康村。但村委会主任张国营称,就任村主任两年来,他还没有领过一分钱的工资。村集体不但没收入,而且还有外债400多万元。现在,村里去银行已经贷不来款了。
张国营说:“我曾经当着区长的面反映过,无论区里咋规划也要因地制宜,让我们村建设住宅楼根本不现实。”目前,村里需要审批宅基地的仅有27户农民,这是前些年区里和乡里共同调查核实后的数字。如果村里建设住宅楼,两个单元肯定不够用,可三个单元又用不完,怎么建?再者,村前建设一栋多层住宅楼与整个涧西村的新农村建设也不协调,绿化、物业管理等后期配套费用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并没有被充分考虑。
4 城郊村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农民如何和城市接轨?
吉利区吉利乡党政办主任李振宁主任告诉记者,涧西村村民的理解是片面的,虽然村民们的户口仍然是农村户口,但是,他们的村庄为城乡接合部,在区里的城镇规划范围内。按照规划,涧西村属于吉利区城区的住宅区,在村南,区里规划了8栋住宅楼,其中,两栋给涧西村村民居住,关于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区里都有考虑,只是村民们不同意。
国土资源部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主任张婉丽曾公开表示,在农村,宅基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对于农民而言,一谈到宅基地,其实就是谈他们的房子。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用于建设住宅的土地毕竟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城乡接合部的农村,人人都有宅基地的诉求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在当前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十分突出的格局下,在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的现实下,如何推进农村的城市化,其中不仅涉及就业方式转变、户籍制度改革,也涉及有关宅基地的政策改革与制度完善。
在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建设中,农村、农民以及涉农政策如何和城市接轨,这不仅仅是洛阳市吉利区涧西村必须作出的艰难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