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传统的端午节。昨天下午,家住老城厢里的居民包粽子联欢,不忘“招呼”老外一声:部分驻沪领事夫人、一些家住上海的外国友人纷纷“拜师”,向家住老城厢的居民们求教包粽子的手艺。
当忙活一下午的“洋徒弟”们最终将5500个碧绿的粽子摆成巨大的世博会标识造型,他们也度过一个中国味十足的下午。
包粽子:一个好汉两个帮
端午节品美食,沁着糯香的粽子自然是首选。然而对很多老外来说,粽子是啥味道,他们中的很多人还不知道。
外籍友人夏洛特夫人来上海不满一年,看着碧绿的尖角粽煞是可爱,她拿着粽叶跃跃欲试,虚心地跟着龙门村居委会的李信英阿姨,一招一式地学习包粽子。
夏洛特很快地就从周围的居民“老师”那里得到了帮助。一个“老师”把着夏洛特的左手,托稳粽子。另一个“老师”则比划着翻转粽叶的方向,让夏洛特“按部就班”。
最困难的时刻来临:要扎粽子了!只见周围的“老师”们把线头往嘴里一咬,三下两下扎紧实了。而夏洛特却开始无奈地笑,似乎下不了“口”。于是边上的两位“老师”又手把手地教她扎线的方向。一边的居民看着“师徒”数人的费力劲,忍不住开玩笑道:“这哪里是扎粽子,简直像捆猪猡了。”
赏粽子:文化展台匠心独具
参加联欢的每个街道,都设置了展台,用粽子和各色小摆设,表现端午节的浓郁文化氛围。这些“拗造型”的粽子,让不少老外们驻足,也提起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牌楼居委会的展台,古色古香。清一色的“小脚”粽摆成一个“楚”字型,边上配以屈原的雕像。屈原?楚国?这些国人一听就懂的名词,对老外来说颇为陌生。于是充当翻译的志愿者们及时“补位”,向外国友人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本报记者樊丽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