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城市里另一种低成本的生活。 |
大排档是城中村的代表场景之一。 |
■这里有城市里另一种低成本的生活。
“替历史还债”
猎德村全拆重建的消息传出,社会反应强烈。有关负责人表示,珠江新城已寸土寸金,不比辽宁棚户区的改造,猎德改造资金筹集难度并不大。但也有开发商认为,城中村改造至少有三大瓶颈有待解决———产权、拆迁、规划。此外,人文古迹、历史风俗等软环境的保存也是个难题。
“CBD就一定都是高楼林立吗?没有本土的文化、个性、色彩吗?”广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激动地说:“看到消息,我很悲哀。
但更多的人认为,保持猎德的人文景观,与发展总部经济并不矛盾,完全可以实现和谐统一。“猎德村必须改造,但不是消灭,有关部门必须慎重考虑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事实上,作为广州城中村的典型代表,猎德早在1994年公布珠江新城规划的时候就已经“搬走”。公开资料显示,1994年6月广州市公布规划建设珠江新城,猎德村全部农田被国家征用。利用征地补偿款,村里兴建了“美居中心”,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此后,随着利雅湾、高德中心大厦等项目的启动,原住民陆续洗脚上岸,成为“包租公”、“包租婆”。
1997年,天河区开始撤村改制。但直到2002年11月,区政府才同意猎德村撤村改制,成立猎德经济开发有限公司。数年间,周边城市化进程加快,猎德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城中村。
很长一段时间里,“脏、乱、差”、治安混乱、藏污纳垢是城中村的代名词。同时,这里也是社会底层及外来人口赖以栖身的地方。
计划改造的冼村、谭村、康乐和杨箕也是如此。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某专家表示,“规划赶不上变化,城中村历史包袱和遗留问题不少。”高楼林立的闹市中留下这些小块小块的城中村,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后猛然加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中,他们的土地被大部分甚至全部征用,“只剩下宅基地非常麻烦,而现在改造是在替历史还债。”
在天河核心区,石牌村也是典型———这个有七百多年历史的老村子,被征完了所有土地。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村民们竞相在宅基地上玩魔术般盖起出租屋。据统计,在其0.6平方公里土地上,密密麻麻盖了3656栋房子,楼与楼之间从二楼起就几乎贴在一起。这些“贴面楼”、“接吻楼”,使得街道“暗无天日”。整个村子不余一点空地,最小的一块宅基地只有8平方米,却也盖起了4层楼,创造出42平米的建筑面积。
■大排档是城中村的代表场景之一
开发商的算盘
“市长都来过几次了,现在大多数人愿意搬迁,就是安置和补偿问题还没完全落实。”6月20日上午,80岁的李阿婆对记者说。平常,她喜欢坐在东约大街1号猎德村委电工组的门口乘凉。这里有苍老的大叶榕,一旁“猎德街文化站”斑驳的墙上也被划上了拆迁标记。
据了解,《猎德村旧村改造村民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初步方案》的原则基本上是“拆一补一”,村民房屋回迁安置采用阶梯式安置方法,以四层为上限。即按证内基建面积不足二层的可补平二层,以此类推,四层及以上的按证内合法面积安置回迁。
村民如需增加安置面积,则要按3500元/平方米的价格购买;也可以选择放弃新增的安置面积,村集体将按1000元/平方米的标准给予补偿。如:某村民原证内基建面积不足二层、面积是150平方米,按方案可安置200平方米面积,其中150平方米是按“拆一补一”原则免费补偿,另外的50平方米,如想要则按3500元/平方米的价格购买,如不想要,村集体将按1000元/平方米补偿。
专家表示,作为CDB珠江新城的核心地区的猎德地块,对任何发展商而言,都是一种诱惑。但拆迁是一个难题,也是始终不敢轻易触碰的“雷区”,不少开发商为此“损手烂脚”。
从已公开的信息看,猎德村的改造似乎没有任何开发商介入的痕迹,但“没有开发商,哪来的钱启动拆迁安置?”一位知情人士说,是开发商的资金撬动了猎德村的改造。该人士表示,在猎德村的改造中,政府和开发商扮演的都是幕后的角色,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开发商给钱,村委则是做说服工作的主角。据介绍,猎德村西部可出让的地块在用地性质上目前还是宅基地,“政府给政策,直接把宅基地转成房地产开发用地,这样开发商才会有兴趣”。
而此前,政策层面上,宅基地入市的门槛已经消除———今年3月,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制定的一份文件明确规定,农民合法的宅基地可上市流转。
《中国房地产报》报道,有开发商表示,目前珠江新城核心区的可供应土地已经相当稀少,“35亿元买下70万平方米的土地,按3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算,楼面地价大概才1000多元/平方米左右。而珠江新城最近的商业地价已经飙升到了8000—9000元/平方米。”业内人士分析。单从地价成本看,“这笔生意很划算”,然而,没有政府的强势介入,城中村的改造时间便无法把握,“有一个村民不同意都不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