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叶滋茎多年积攒的账本。
江苏镇江离休高工叶滋茎生于1933年,1949年参加工作后,就开始记录个人收支账,除1966年前的账册在“破四旧”时被烧掉,他保留着至今41个年头的30本收支明细账和2本年终分类汇总账。每日的明细账中,大到几万元,小到一分钱,笔笔记录在册。
2005年5月,叶滋茎花了5100元买了台电脑,并在老年大学上了电脑班,现在已把全部账目都录入电脑。
收入年年增
从现存的32本账册看,1966年,叶滋茎全家收入为1509.89元,几乎年年都有亏空,1980年全家5口人累计负债384.31元。
1981年开始,叶家开始“扭亏”,不仅还清了欠债,还存款130.57元,并从此年年有结余。1990年家庭存款首次突破万元,达到10678.60元,2000年超过10万元。
叶家从1981年开始经济好转,除了涨工资外,还与家庭副业收入有关。妻女们利用业余时间绣花、剪花边、敲核桃仁、制瓜子仁等。
叶滋茎的收支账严密完整大到工资收入,小到单位发的茶叶、水果、小日用品,都直接或折价记入账簿。花一分钱打次开水,也如实记账。
对比一下叶滋茎同老伴曹明璐两人的收入变化颇有意味。1963年前叶滋茎的收入要比老伴低;1979年以后两人的工资收入逐渐拉大,特别是叶滋茎评上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后,收入一路飙升,说明了知识在升值。另一方面,人们的收入差距因行业和单位的不同也迅速拉大,老叶就职于交通局,而妻子则在县服装厂工作。目前,他的收入是老伴的3.6倍。
支出岁岁余
谈起生活上的变化,叶滋茎兴致勃勃: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上粗茶淡饭为主,菜是素多荤少,后来荤菜多了,再后来开始讲究营养。日常订了牛奶,西洋参、鱼肝油、蜂蜜等常年不断,营养品开支1994年为491.68元,2003年达到2654元。
用的方面,“五六十年代,生活艰苦,那时买支钢笔要积蓄几个月才能买,而买块普通的手表,则要攒好几年!那时,买样东西要掂量好久,现在只要觉得好,掏钱就买”。彩电客厅一个,卧室一个,冰箱、空调、电饭煲、微波炉一应俱全。洗衣机有两台,一大一小,衣服多时用大的,衣服少时用小的。
文化娱乐开支1994年为971.03元,2003年达到4868元。他们订了4份报纸、2份杂志,每天看报要用2小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叶家聘用了钟点工,也有了这方面的开支。
叶滋茎还饶有兴味地介绍了几个羊年压岁钱支出的巧合:1967年是每人2角;1979年为2元;1991年为20元;2003年200元,每12年增加10倍。
见证小康之路
从2002年起,镇江市城调队聘请叶滋茎担任特约调查员,从此,他每天的记账均为一式两份,一份自家保留,一份交给城调队供统计分析用。自用上了电脑,更方便了城调队的查询。
账册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就说彩电吧,一开始要凭票买,一张票就值个四五百元,现在千把块钱就能买个很不错的彩电了。其他如物价波动、银行利息的升降等都立此存照。
叶滋茎说,账本上的笔笔收支,在见证社会生活变化的同时,也反映出人们消费观念的衍变。2003年的一项大宗开支是女儿买房资助2.3万元。谈及女儿买房,他颇为感慨:我们这一代人,有10块钱顶多花8块,而小女儿为买房子借贷20万,分14年还清,全部利息6万块。可她说,虽多交了6万,但我多住了14年的房子,而且房子还升值呢!
镇江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评价:像这样家庭收支连续记录时间之长、记录内容之细、账册保存之好,在全国家庭中也极为罕见,资料弥足珍贵,它见证了我国普通一家的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