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述评(记者强荧陈惟)记者抵港进行“香港回归十年”采访数日,对这颗“东方之珠”的产业成功转型印象极为深刻。上世纪80至90年代香港制造业的“强项”——服装、食品、钟表、电子等产业,如今已经基本转移出本港,而在中环和维多利亚湾畔云集的众多金融机构、物流公司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正大展宏图。
回归以后,香港经济不仅没有衰退,而且GDP创出了2500亿美元的新高,其中服务贸易功不可没,这与被誉为“东方明珠”的上海正在全力推进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建设,“路径”十分契合。瞻望前景,双方不仅可以优势互补,也可以互为依托。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香港地区累计在沪直接投资项目13270个,合同外资金额285.47亿美元,分别占外商在沪直接投资项目数和合同外资金额的28.76%和23.78%,两项指标在来沪投资的128个国家和地区中均雄居榜首。
香港产业转型在上海的经济结构中也显露出其强势特征,从金额上看,去年香港在上海投资资金流向最多的领域为房地产,和记黄埔、新鸿基等香港大型房地产商都看好上海市场前景,不断加大在上海的投资力度,摩根斯坦利等欧美资本巨鳄也透过其在香港的子公司投资上海房地产。
而在投资项目数量上比较多的仍然是商业贸易类和物流运输类,2006年上海共批准了1177个商业贸易类项目,约四分之一来自香港。其中源东贸易、大昌华嘉、新世界百货都是大单投资。
在物流服务方面,截至今年5月底,香港来沪投资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216家,占上海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6.5%。上海物流产业潜在的庞大市场正吸引更多有管理经验和业务网络的香港物流企业入驻。外资加速进入服务业提升了上海的产业能级,助推上海经济的国际化进程。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两地资本市场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去年,国内最大的银行——工商银行在香港和上海同步上市,一举募得资金220亿元;今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交通银行等H股也纷纷回归上海证券市场,吸引了大量投资者。与此同时,部分上海的优质企业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05和2006年上海共有8家企业到香港上市,共融资280多亿港元。上海的锦江国际酒店、先进半导体和集优机械制造3家上海企业去年在联交所上市后,市场反应良好,共募集资金46.5亿港元。在我国依据加入世贸组织协议承诺开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第一批名单中,香港的恒生银行、东亚银行都榜上有名。香港联交所主席夏佳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和上海都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尽管现在香港金融中心的国际特征更强些,但双方完全可以实现互补。
记者了解到,香港产业转型的成功与他们拥有一大批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密切相关,在香港集聚了众多精通外语,有在国际化大公司工作经验、熟悉国际法律和通行规则的专业人才,这使许多国际性机构愿意委托香港的事务所办事,而这恰是上海目前所缺乏的。加强两地人才交流,提升上海的人才优势,是促进沪港两地经贸合作及长远发展的关键,也是上海走向世界舞台的一个“快车道”。自2003年起,沪港两地人才交流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据统计,自CEPA框架实施以来,上海已引进香港专才近2000名,今后将继续吸收香港在管理、金融、会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来沪发展。
有关专家认为,上海与香港的优势互现。上海与内地市场的关联度比较紧密,而香港则是内地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桥头堡”;香港服务业成熟发达,而上海的高科技制造业和都市产业也是香港所需要的,这些都表明,两地经贸合作有需要、有基础。过去,上海与香港经济的合作是以投资额和贸易量为主要评判标准的,今后两地的合作将跃上更高层次,以经济的交融、市场的联动和人才的互通作为显性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