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乃珊说自己就像是一团线,一头牵着上海,一头牵着香港,无论走到哪头,另一头总放不下。所以,在香港的时候,她写了《沪港双城记》;在上海的时候,她写了《双城之恋》。程乃珊以文章为媒,将上海和香港紧紧串在一起,因为在她看来,“香港和上海就像是一对门当户对的恋人”。
-程乃珊档案
1946年出生于上海。祖父曾是上海金融界颇有地位的人物。1949年全家迁居香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又举家返沪,1990年起定居香港。小说《蓝屋》1984年获首届“钟山”文学奖。代表作品还有《金融家》、《老香港》、《双城之恋》、《上海探戈》、《华太太的客厅》等。
门当户对的上海和香港
程乃珊出生于上海,祖父是旧中国上海和香港金融界的头面人物,也是程乃珊的长篇小说《金融家》的原型人物
。家学渊博的程乃珊自小就爱研究上海和香港的经济发展史,据她考证,旧中国许多企业家开办公司时,都喜欢在香港和上海同时开设一个办事处或分支机构,比如汇丰银行,英语名字是“TheHongkongandShanghaiBankingCorporation”,直译就是香港上海银行公司。此外,上海的天厨味精厂、美亚丝绸厂,都到香港开分厂,而香港纺织业98%以上也都由上海人当家。“在那个时候,上海和香港就像是门当户对的恋人。虽然相隔千里,但又两情相悦,互相取其长处,共存共荣。”
后来,因为特定的历史条件,香港在经济上发展快于上海,而香港和上海的经济往来也一度中断。但“有情人终成眷属”,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和上海的合作又变得紧密起来,特别是97回归后,香港和上海正式恢复了“恋爱”关系,“谈婚论嫁”起来。现在,香港企业“出嫁”到上海的有很多,有的还在上海股市里上了市;上海人才“出嫁”到香港的也不少,有的已经成为了香港企业的行政高官或者中流砥柱。
“香港和上海都被称为东方明珠,在中国的东海岸相映生辉。中国的经济腾飞,离不开这对"门当户对的恋人"。”程乃珊说。
嗲妹妹要做铁娘子
程乃珊是个地地道道的上海女人,可以说一口标准的上海话,信手拈来,就是一段老上海的典故。人到中年后,程乃珊寻着祖父当年的足迹,飞去香港,做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香港女人。评价两地的女人,程乃珊很有心得。
在程乃珊看来,两地女人最大的区别就是对待工作的态度,上海女人在工作时老是要强调自己是个女人,属于“嗲妹妹”型;香港女人在工作时总要证明自己像个男人,属于“铁娘子”型。“虽然有时候嗲妹妹在处理一些棘手事件时,可能会出奇制胜,但总体而言,铁娘子的办事效率更高。所以,如果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外企来招工的话,老外会更多选择香港的铁娘子们。”
“不过,据我观察,最近上海的嗲妹妹们也有向铁娘子过渡发展的趋势。这显然和上海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以及嗲妹妹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有关。”程乃珊说。
香港回家找到根
很多英国人都不明白,香港回归中国,香港人得到了什么。程乃珊说,很简单,香港人得到的是一种重新做回中国人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是属于心灵深层次的。
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多年,推行的是全面英化的社会发展模式。全面英化渗入教育界,英语成为香港学生的“母语”,普通话反而被等而次之,成为辅修课。
在程乃珊看来,香港人对于普通话的认同,始于上世纪90年代之初。那时候,在香港学习普通话成为一种时髦,她有一位从北京来香港发展的朋友,在银行工作之余,专门开课教普通话,生意极好,赚的钱甚至比本职还多。
“香港人之所以这么"拼命"地学习普通话,是因为他们终于明白做一个中国人,又怎么能不会说中国话?”程乃珊说。现在,上海和香港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会讲普通话”也不再作为专长要被特别记录。80后的香港年轻人通过学习普通话找到了自己的根。(徐进摄肇娅)
(责任编辑:梅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