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高速增长公众咋不满意?
记者从中国劳动学会主办的“深化企业薪酬制度改革促进构建和谐社会”论坛上获悉,中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为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工资水平增长最快时期。
面对职工工资的持续高速增长,公众应该是心满意足。事实呢?《人民日报》下属的《人民论坛》杂志就民众对当前工资的满意度及工资差距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对当前工资状况不满意的达96.5%;认为国有垄断行业工资差距最大的占73.5%。
工资高速增长,公众手捂不断鼓起来的钱包,为何不满意?
职工工资的快速增长,是全国职工收入普遍的快速增长,还是个别人收入的快速增长?
在此,我们不妨列举几组数字为证明:2006年7月11日,由国资委统计、评价局编制的一份统计年报显示,石油石化、通信、煤炭、交通运输、电力等12家企业员工工资达到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3—4倍。另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目前,电力、电信、金融、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南方某电力部门的抄表工年薪10万;某高速公路收费站收费员月薪8000元。但容纳大量就业人员的轻纺、建筑等领域,部分行业的职工工资平均水平偏低。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去年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为32808元,但是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以及纺织业、服装鞋帽制造业、塑料制品业、保安服务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只相当于这个平均工资的30%左右。而作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农民工,其工资增长更是缓慢得可怜。
有关调查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民工工资绝大多数在600元左右,工资近12年来仅增长68元。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工资的快速增长,只是一些垄断行业与特殊群体的快速增长,只不过,一个“工资总额”、一个“平均工资”,掩盖了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工资差别。 惠铭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