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重庆:建农民工“一元公寓”
农民工在大城市住宿,最看重的是费用低廉。解决他们的住宿问题,首先考虑他们是否愿意住、住得起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郭立 李永文
每人每天只需要交一元租金,当重庆南岸区的数千名“棒棒军”住进为他们专设的阳光公寓后,都市生活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
四千农民工组建七个“大家庭”
“棒棒”又称挑夫,肩扛竹棒、招手即来,在山城重庆随处可见。市民们有脏活儿、累活儿随口叫一声,“棒棒”就会应声而至。
由于从事棒棒工作的农民工工资收入较低,生活居住状况一直较差,管理也相对滞后,在社会治安、疾病预防等方面存在诸多隐患。曾几何时,农民工聚居地一度成为城市脏乱差的代名词。
为妥善解决以“棒棒”为代表的农民工的住宿问题,从2005年开始,重庆主城南岸区采取“政府投入、社区管理、市场运行、以寓养寓”的模式,投资250余万元,建成7个阳光公寓,面积达1.95万平方米,吸引4000多农民工入住,基本实现了街道全覆盖。
本刊记者来到南岸区龙门浩街道的2号农民工公寓,感受到浓浓的大家庭氛围。这个原为废弃图书馆的建筑,如今被龙门浩街道加以利用,分割成34个房间,其中有18个家庭房和2个探亲房,人均居住面积8平方米。
大厅里,54寸的彩电正在播放着节目,墙上是科普和计生宣传栏,快餐桌、卡式电话以及计生药品、器具等物品一应俱全。厨房里有8个天然气灶,有几位住户在上面做菜、炖肉。
农民工公寓让农民工生活发生很大变化。53岁的残疾农民工刘富国说:“以前我打工时,住在石棉瓦房,苍蝇和蚊子多得很,房租还要100多块钱一个月。现在生活条件好多了,收费不高。大家像一家人一样,以前想都不敢想!”
市场化经营、低标准收费
南岸区委书记张季告诉本刊记者,农民工在大城市住宿,最看重的是费用低廉。解决他们的住宿问题,必须首先考虑他们是否愿意住、住得起。
“一人一天一元”的收费标准如何保证农民工公寓自我运转呢?在实践中,南岸区探索出市场化经营农民工公寓的经验。
政府启动是基础。张季说,政府对农民工公寓只作房屋和简单装修的一次性投入,建成后的经营不再依靠政府的补贴,而实行“社区管理,不求赢利,市场运行,以寓养寓”的模式。公寓产权归政府所有,收费实行政府定价,对入住民工严格把关,主要吸纳有暂住证、遵纪守法、务工相对稳定的民工。
自负盈亏是关键。龙门浩农民工公寓党支部书记顾思庆介绍说:“公寓共3个管理人员,24小时值班,每月工资总开支是1550元。2005年8月至今,每月平均4000-4500元水电气费用。再加上交小区500元物业管理费和分摊300元的维修费,公寓每月总支出约6500元。”
他算了一笔收入账:如果入住率达90%以上,住宿150人,每月收入4500元。入住公寓的农民工还每月“打包”交水电、管理费16元,150人交2400元,这样每月公寓收入约6900元,这样便能维持正常运行,从而能够作为一个市场主体长期存在。
人性化理念贯穿农民工公寓建设和管理中。在公寓选址上,每个阳光公寓都选在了农民工相对集中且交通方便,无安全隐患的闲置的商场、厂房、招待所等政府房产。在公寓建设或改造上,为了方便各类农民工居住,阳光公寓既建有单身间,又建有群体间,还建有家庭间。在公寓设施的配备上,既设置了床铺和放置衣物等物品的柜子,又设置了公共的浴室、厨房、卫生间、集中的文化活动室和管理服务室,尽量满足各类农民工的居住和生活要求。
让农民工成为“新市民”
据街道统计,农民工入住阳光公寓平均8个月之后,一般就能够在劳动就业部门和街道的帮助下找到一份相对固定的工作。
曾是阳光公寓居民的张群刚入住时生活一度困难,后来在街道的帮扶下,拥有了一份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工作,对居住条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久前,张群高兴而又不舍地搬离了阳光公寓。
本刊记者见到,南岸区就业服务部门在农民工公寓的“故事栏”上,发布公司和单位的用工信息,公寓里的新市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知就业信息。区劳动就业、工会等部门定期到公寓开办夜校,免费对农民工进行技能、文化知识培训,放映露天电影,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
在南岸区,一种“尊重农民工、理解农民工、关心农民工”的社会氛围已经逐渐形成。入住农民工的党团生活、权益维护、文体活动、治安、计划生育等服务管理也纳入了规范。
7月5日,本刊记者再次来到阳光公寓采访,恰好遇到龙门浩街道党工委书记肖正光带着被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的农民工刘富国举行入党宣誓。肖正光告诉记者,已有7位农民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肖正光说,农民工阳光公寓正在成为一个和谐文明的小社区,有拾金不昧的,有义务献血的,也有参加义务植树的。去年年底,公寓农民工们自编自演的节目,参加南岸区文艺汇演,还获得了三等奖。居住在阳光公寓的育龄妇女没有一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