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4
与企业或者高校成立基金会不同的是,一些社会名人的基金会尽管获得了审批,但由于运营能力的局限,使得出现了类似冯骥才“卖血式”的英雄无奈之举。
名人基金会夹缝求生
■ 实习记者 郑祖伟
“就算砸锅卖铁,我们也要让基金会存活下去!”2007年7月14日,刚从江苏卖画回来的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秘书长冯宽对《公益时报》记者说,“这次公益画展筹到了358万元,这些资金将全部归入冯骥才民间艺术基金会,并会以专款的形式投入到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中。”
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然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冲击下,民间文化身处濒危境地,如不紧急抢救和保护,先人创造的宝贵文化财富必将急速瓦解以至消亡。在这一形势下,冯骥才于2004年12月31日成立了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
“我们现在做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得到了中宣部的支持,但是其他活动由于经费不足,我们的活动开展得很艰难。”冯宽说,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基金会依然身体力行地做了很多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对云南甲马(甲马是中国民间原始宗教进行祭祀活动时用来焚烧的各种雕版印刷品的总称)、北方草原民居和贵州民族民间美术遗产进行了全面普查等。
“一直以来,我们筹集资金的渠道非常有限,前段时间,冯骥才参加了《艺术人生》节目,得到了朱军半年工资的捐款,这是我们基金会成立两年多来得到的第二笔捐款,第一笔捐款则是基金会注册时赵文瑄捐赠的100万元。”
目前,卖画是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开展活动资金的主要来源,“资金出现困难,我们可以使用卖画这个武器。”
和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遇到相似问题的还有田汉基金会。1995年,财政部和宝钢集团各出资100万成立了田汉基金会,“由于缺少资金的扶持,十多年来,基金会一直就在夹缝中求生。”田汉基金会办公室的田刚说起基金会也是一脸的无奈。
2005年由田汉基金会创意、策划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音乐会”赴澳大利亚演出获得了成功,这也是田汉基金会的活动第一次走出国门,“这次演出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我们也希望能让中国的艺术走向世界,但是缺少资金的支持,开展类似活动近乎空谈。”
“我们虽然可以得到企业的捐款,但是这种捐赠很不稳定,可能今年有很多企业会给我们捐款,也许接下来几年我们都收不到捐款”,田刚说,“没有资金的保证,活动的延续性也得不到保证。”
现在国内有李可染艺术基金会、黄胄美术基金会、梅兰芳艺术基金会等以名人命名的非公募基金会。“由于名人基金会不像企业设立的基金会,没有造血功能,完全靠捐助,想彻底摆脱资金困扰很难。”冯宽说,这是国内名人命名的非公募基金会存在的通病。
[上一页] [1] [2] [3]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