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小海 实习生/周婉莉 通讯员/陈英娜 刘薇薇)今后蔬菜的产地、生产者基本情况、使用何种农药和化肥、农药使用次数和浓度、检测情况等信息可以通过查询终端的“身份证”获知。昨日上午,由广州市食安办、农业局、质监局、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正式启动广州市食用农产品(蔬菜)溯源标识试点工作,市民下周可以买到这些有“身份证”的放心蔬菜。
可准确锁定问题蔬菜范围
据溯源标识的技术开发商介绍,食用“农产品(蔬菜)溯源标识系统”相当于给我们在超市所购买的每份蔬菜加了一个身份标识码。蔬菜从种植开始,每一个关键步骤(种植、施肥、杀虫、收割、检验、分包、配送)的重要信息都将通过信息化手段记录,并在包装时贴上溯源码,市民在超市通过扫描溯源码,就可查看到蔬菜的全部信息。
据介绍,给蔬菜贴上“身份证”,做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可以使消费者更详尽地了解蔬菜的各种信息,做到明白消费。在蔬菜出现质量问题时,执法部门能根据“身份证”准确锁定发生问题的蔬菜范围,查处出现问题的环节,追溯生产源头,防止有问题的蔬菜再流入广州市场,并及时进行有效治理,在最短时间内最大范围地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11月份全市超市推广
笔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这次试点将选择从玉、东升两大市场所种植的蔬菜,利用国际通用的条形码技术,给蔬菜贴上“身份证”,然后在百佳、宏城两间连锁超市销售。据介绍,市民最快在下周就可以买到有“身份证”的放心菜。到今年11月份,试点告一段落后,将在全市超市铺开。
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陈绍康表示,因农药残留致使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此次实行农产品溯源标识可使蔬菜质量有据可查。在该项试点工作成功后,还要向其他生产基地推广,标识溯源将向养殖业扩展。届时,鱼类产品也要佩戴质量安全身份证EAM条码才能上市。
农药检测种类将增至20种
广州市场上的蔬菜70%依赖进口,30%左右为自产。进口的蔬菜90%以上经江南蔬菜批发市场流通到市内各地,广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等机构在该市场布置了严密的监测网络;而本地自产的蔬菜则多数来自规模化生产的基地、菜场,这些产地都受到政府的严密监管,质量同样有保障。
今年广州市蔬菜常见农药检测种类将由13种增加到20种,目的就是要保障市民吃上质量更安全的放心菜。
图:
工作人员在展示有“身份证”的蔬菜。 杨凯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