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桂杰
今年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前身之一“生活书店”成立75周年。日前,三联书店在京举办“纪念生活书店成立75周年座谈会”。
出版家范用在座谈会现场轻轻抚摸着三联书店刚刚出版的《韬奋》一书回忆说,上世纪30年代他有幸接触到邹韬奋编辑的《生活》周刊,这个周刊不断改换名称出版,“当时那些杂志每本卖四分钱。
那时家里每天给我四个铜板买早点。我用两个铜板买一个烧饼,省下两个铜板买韬奋编的杂志。那时生活书店出版的韬奋编的杂志是十二个铜板一份,可见韬奋编的杂志有多大的吸引力!”
1932年由邹韬奋于上海创办的生活书店以“促进大众文化”为己任,逐渐成为当时中国出版业的先行者。并始终以“发展服务精神”为宗旨,在当时读书人中颇受好评。
1948年10月,生活书店与读书生活出版社和新知书店在香港宣布合并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三联书店党委书记张伟民在座谈会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前的17年间,生活书店先后出版的1200多种书籍和30多种进步刊物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宝贵贡献。
《韬奋》一书的责任编辑郑勇说,“韬奋先生在我感觉是一个很温润的书生,是很真实的存在,他非常脚踏实地,非常低调,在韬奋先生身上有很多超出文化人本身所能做的事。”因此,三联书店目前的出版物一直追求对民族的启蒙和对当下前沿思想的关注,其实是一种历史延续。
郑勇还表示,韬奋先生倡导的“竭诚为读者服务”在当下也包括竭诚为作者服务:“我们的作者有很多,包括周有光先生已经100多岁了,很多作者的稿费、样书是可以邮寄的,但是大家都形成一个默契,我们都是尽可能亲自送上门,为了避免一些老作者取样书、取稿费的麻烦。”
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在发言中说,韬奋先生在未完成的遗著中总结了生活书店的八种传统:坚定、虚心、公正、负责、刻苦、耐劳、服务精神、同志爱。有关服务精神他还没有写完,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生活的读者,也就把他视为最可靠、最热爱的朋友”。韬奋先生总结的传统是中国现代出版业的重要经验和精神财富,应当成为中国出版集团确定自己发展方向重要的基点和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