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的青少年竟然带着尿不湿为了不间断的玩网络游戏;拿着家中的1万元钱,穿着羽绒服进入网吧、春暖花开走出网吧;”这不是笑谈,而是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失常行为。网络成瘾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了,很多的家庭深受其害。
据2007年1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在我国的青少年网民中,有网瘾者比例达13.2%,其中13—17岁的青少年网民中比例最高,达到了17.1%。
因网瘾而产生的群体性退学事件也是屡见不鲜。据媒体报道,2006年,西安邮电学院劝退336名学生,徐州工程学院对115名学生作退学处理,156人作留级处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均是因为迷恋网络,导致荒废学业,多门功课都亮红灯。正值暑期,记者近日就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采访了北京军区总医院网络成瘾治疗中心主任陶然教授。
网络成瘾的临床症状
据陶然教授介绍,青少年由于特殊的人格特征和心理需求,从而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互联网产生依赖感,并达到成瘾的程度。青少年一旦对网络产生依赖,上网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表现出坐立不安、情绪波动、无所适从、焦虑等临床症状。据临床观察和研究:具备心理依赖、躯体依赖、耐受性反应(抗药性)、戒断性反应四点症状,最终反应到对工作学习有部分影响的行为,这就可以判断为网络成瘾。
戒除网瘾“父爱”不容忽视
陶教授告诉记者,很多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其家庭中都存在着父爱的缺失的问题。现在很多家庭中父亲的功能是缺失的,比如一些孩子父母离异了,孩子跟着妈妈生活;有的家庭虽然表面完整,但父亲很少在家,总是在外面忙自己的事为家庭奔波;缺少与父亲的沟通对于青春期的男孩来说是很重要的,父亲往往代表着规则和秩序,孩子自控能力的形成与父亲的作用有很大关系。
“三岁看大”有道理
陶然教授说;孩子1~3岁时,应该对孩子建立满足感延迟,不能要什么给什么,要的东西合理的要在30分钟后给,不合理的坚决不能给。人的自制力就是在这个时候建立的。6岁后,必须和同性玩,有利于培养男孩子的阳刚之气和还孩子的阴柔感。7岁后,父亲必须与孩子多沟通,给孩子精神动力和权威感受;中学时,最好不要转学,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和婴儿一样脆弱,多愁善感,一旦与环境适应不了就易产生心理问题。在孩子的各个关键时期家长有正确的指导,这个孩子就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家庭大学幸福系
陶教授认为,心理治疗是解决网瘾问题的主要手段。孩子“网瘾”形成的原因中父母教育方法的不科学被排在了第一位。中国家庭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溺爱、控制、忽视、专制,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时缺乏心理学知识,在生活上无限溺爱,在学业上极端控制,在孩子的心理上产生很大的反差,很容易将孩子推向虚幻的网络世界寻求满足感,从而形成网瘾。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要用情感去联系的,家长们要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理解孩子,进而引导孩子作出正确的选择,应和他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而不只是把自己和孩子之间的感情物质化、金钱化。家庭大学幸福系是陶教授为家长心理教育课堂的命名,家长在课堂上学习心理知识,掌握与孩子沟通的办法,改变教育理念,明确家长在家庭中的位置和职责,帮助孩子戒除网瘾。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