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努力与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杨琳
党的十六大以来推进的政治建设卓有成效。
随着经济建设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立法质量提高、过程公开,走向“有良法可依”的时代;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加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质量提高;中国共产党厉行党内监督,进行并扩大了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党内民主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四年多来,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理念,与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当前,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民情都有所变化、有所发展。受访专家指出,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将有效解决目前我国的权力运行机制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当前权力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关专家作了梳理:首先,政府行为不规范。部分官员有明显的权力滥用、执法违法、与民争利问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政府行为不规范最容易滋生腐败,尽管我们党采取了严厉举措,但是腐败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严重影响了百姓的情绪和对政府的信任。
其次,对公共权力的运行缺乏监督。目前,我国初步建立起了包括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在内的民主监督体系框架,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春教授说,监督实效不明显,一方面是由于对党委和政府的监督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则由于监督的架构和内部具体的制度尚未健全及合理化。因此,一些监督的力量相互冲突,并被抵消。
其三,领导干部的权责不统一,责任制和问责制需要进一步强化落实。2003年“非典”过后,问责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是问责的规则、规范还没有得到真正确立。刘春教授表示,民主政治体制必然要求完善责任制,只有领导人的权力和责任相统一,才能树立和维护政府的公信力。
刘春教授认为,下一步,要解决实现民主的有效形式偏少,建设力度偏小,制度资源不足等问题。
发展多层次民主协商
民主协商,既包括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协商,也包括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针对某些政策的民主协商。受访专家认为,多层次的民主协商,可以调节各方利益,使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最大限度地惠及所有人群,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民主协商是新中国的传统优势和特色。近年来,我国协商民主的传统得到进一步发展,民主党派的领导干部也开始在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汪玉凯教授建议说,能否将民主党派和共产党的重要会议同步召开,使民主党派参与到中共制定方针政策的过程之中,共同协商,最后将意见汇总至中共中央,形成有关路线、方针和政策。
注意与群众进行政策协商,使政策真正成为群众意志的体现,也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方向。刘春教授说,随着协商民主的发展,最具有现实意义和贴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就是民主协商要向政策层面的协商发展。决策机构能否以及如何与相关人民群众进行协商,使社会利益的分配更加平衡,使决策更加科学,这是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焦点。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研究所所长于安教授也向《瞭望》新闻周刊表示,立法机关在起草各类法律草案时,应坚持全面地征求所有利益相关人的意见,全面地听取持“支持”和“反对”态度的专家的意见,以避免政府决策只反映少数人的利益,确保公共事务决策能够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对此,专家指出,在决策的各个环节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有利于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专家指出,目前政策协商的难点,一是政府机关干部开展民主协商的素质不足,依法行政、依法执政的能力不足。二是我国目前社会群体的政治组织化程度不高,相关的群体和组织诉求难以集中、概括和表达。
如在体现政府与人民群众政策协商的听证会制度上,其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一些老百姓称听证会为“涨价会”,说明听证会在运行中的事前公示、人员选择、程序安排、事后效果评估等环节存在不科学、不合理之处。
刘春教授表示,如果老百姓能够拥有有效的信息沟通管道,有效地集中和表达,民主协商的质量就会高很多。因此,民主协商的形式、步骤、过程需要进一步建设。当前和下一步的协商重点都是与人民群众利益最相关的公共政策,在有关民生、社会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问题上,特别需要提高科学化程度,完善民主协商,使政策具有坚实的民意基础。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