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政策滋养”“财政补贴”更多渗透到社会角角落落,更多公益性、服务性得到履行
近期,珠海市率先在全省将免费教育范围扩大到高中阶段,积极落实12年免费义务教育机制改革,全年在确保教育投入15.5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支出1亿元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费和课本费;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建立健全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监督机制,加快改善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解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行路难、读书难、看病难、住房难、饮食安全等问题;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大病统筹救助、中病社会保险、小病免费治疗”方案的实施,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全年将在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方面投入超过11亿元;不断加大公共投入,逐步改变我市“保吃饭、保运转”支出比重较大、“促发展、促和谐”支出比重偏低的局面,加强公共财政服务。
政府财政支出,将群众关心与头疼的上学、医疗、公共文化建设和“农村发展短板”难题都放到了重要位置。通过货真价实的财政支持,将这些社会问题当作公共财政需要关心、必须救助的对象,当作财政责任的延伸。孩子上学不用交钱了,看病不用再受高价盘剥了,文化落后、精神冷漠的状况也能得到财政改善。“分享财政”带来了更多的公平发展和进步机会,“分享财政”认真解决社会发展难题和群众关心的问题。不难看到,民生时代真的来到了。
一直以来,公共财政更多履行的是社会职能、发展智能和经济职能,更多关注建设性社会硬指标,比如国防、经济公共设施、社会基础设施等,财政的“公共”更多体现在“公家”“公共”和“国计”需要上,而那些与民生发展关系紧密的教育、社会公共福利、社会保障,因为财政紧缺就被排斥在外。这种财政支付体制形成后,就是国力强盛了,群众也不能真正享受到发展成果;国家富裕了,群众工资收入却不够高。这种倒金字塔结构,容易导致财政分配的“两极分化”,阻碍社会公平,不利于和谐理念的推进。因为国际实践,财政更注重的是公共性和公益性。
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说要让群众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群众闻之无不感到欢欣鼓舞。好政策尽管得到了认同和赞同,有些地方却一直以财政紧张为理由,未能彻底兑现和落实“分享财政”的宏观政策,财政支出未能倾向民生、民众问题,“亲民财政”“民生财政”仍为悬空状态。群众一遇到涨价、看病、上学等难题,仍然惊慌失措。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短短半年时间,国家的宏观政策就在珠海市得到了货真价实的兑现。公共财政打破了传统面孔,向群众和民生需要以及公共需要做出重要让步。一方面这与珠海经济雄厚有关系,更重要的是,“民生思路”一以贯之、不折不扣地落实。有市民说,上学都不用掏钱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是越来越近了。这种让步不是简单的财政支持,而是分配思想的根本性改观;不是简单的让利于民,而是和谐社会关系的具体体现;不是简单的财政支持,而是政府倾心民生的苦心所在。让更多建设性财政回归到公共性财政,政府应该说是大有可为。
公共财政的阳光如此温暖。“政策滋养”“财政补贴”更多渗透到社会角角落落,更多公益性、服务性得到履行,人们期待的社会发达、精神幸福也就能早日实现。
耿银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