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僻小镇缘何屡创“高考神话”
本报记者揭开江西临川两中学的神秘面纱
□本报记者 应芳娟/文 吴新燕/摄
早报讯 50人考上清华北大!这是江西临川上顿渡镇两所中学在今年高考打造的“神话”,一个小镇竟占整个江西省录取清华北大总人数的1/3!其中,仅临川一中一所学校就达到38人。
新闻现场
四十多名老师挤在一个教室
奇迹不会平白无故地发生,创造奇迹的就是那些平凡无奇的人。临川一中校长饶祥明把学校成功的最大功臣封给了学校的教师。
临川一中很普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校舍很简陋,慕名前来的不少省内外参观考察团都有些匪夷所思,就是这样一座破旧的校园造就了如此多的名校才子?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教室里的桌椅很新,多媒体设备一应俱全。“再苦不能苦学生。”这是学校一直秉承的理念。
于是,教师办公室成了全校最艰苦的地方。四十多名老师挤在一个教室,办公桌就是学生用剩下的旧课桌,只有一块板,一个隔层,桌面有些坑坑洼洼,而上面的资料却堆得如同小山一样高。一眼望去,老师完全湮没其中。
电脑没有,但学校要求多媒体上课,要备课就得上机房;空调更加没有,在整个临川一中几乎找不到几台空调外机,大热天40多个人加上40多座“小山”,那简直就是蒸桑拿。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工作环境,依然阻挡不了老师们的教育热情——全国优秀教师吴泽民身患严重胃溃疡,常常是先吃止痛药再上讲台。
学校副校长罗习奇,脚伤未好,就拄着拐杖出现在课堂上。今年考上北大的学生范爱琳始终对这一幕记忆犹新:“这种敬业的精神,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新闻调查
教师收入堪比公务员
老师的敬业并不是毫无来由,政府对教育极大的投入,当地人对教师发自内心的尊重,都是老师们力量的来源。
上顿渡镇的居民刘钦福一说起他们这儿的老师,立即赞叹不已:“我们的老师是最优秀,最负责任的!”
这几乎是当地所有人心目中的教师形象。
“所有人都崇尚教育,尊敬教师,所以,在这里,当了老师的人都有一种荣耀感。”抚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顾胜和举了个例子,如果当地人发生了纠纷,第一时间就会请老师出来评理。
因为,在当地人心目中,老师就是领头人!就是他们竖起大拇指尊重的人!
顾书记介绍,抚州20个亿的财政收入,市财政的30%投入教育,各区、县投入50%,而乡镇对教育的投入已经达到了70%。“也许和很多发达地区相比,这样的投入还是低水平的,但这个比例绝对能看出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所以,在抚州,教师的收入虽然不是最高的,但经济条件达到了公务员的水平。临川一中校办副主任饶礼喜说,当地人都知道,能在大商场买上几件几百元贵衣服的要不就是医生,要不就是临川一中、二中的老师。
人们的尊重和政府给予的高收入,让老师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不用担心“牛奶与面包”,在付出得到回报后,接下去,自然是更努力地付出……
优越的条件吸引了很多外地的骨干教师和优秀毕业生纷纷前来加盟,优秀教师队伍自然越来越壮大。
新闻调查
学校周边没有任何娱乐设施
而尊师重教的风气在临川已经由来已久,历史上,临川因为诞生过王安石、汤显祖等名人而被称为“才子之乡”。因为这个称号,在临川人心中都有着一个“才子情节”。
刘钦福说:“在我们这里,所有人都认为,读书是惟一的出路。每个人都把教育看成头等大事。”正是因为这个观念,临川的每一个角落都透着两个字——学习!
街头巷尾,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四苦精神:学生苦读、教师苦教、家长苦育、领导苦抓。
当地还出现了像临川区河东乡农民武进兴这样的“大学生之家”,6个儿子5个考上大学,1个考上中专。甚至还有“大学生之村”的说法,临川区罗针乡朱家村,全村共有240人,考上大专以上学生40名。
临川一中2001年毕业生,如今在浙大中文系的刘亦舟,给了临川一中良好的学习氛围一个非常精辟的概括:“有别的想法,还没人搭理你!”
临川一中的周边没有任何娱乐设施,网吧更是难觅踪迹。在校园里,所有学生都在为圆一个大学梦努力拼搏着,世世代代传承的观念让这里的孩子埋头学习,心无旁骛。
在刘亦舟的印象里,临川一中真正的一次集体大爆发是在2004年,当年,临川一中12名学生叩开北大清华的大门。2005年、2006年,临川一中分别有14人、24人考入北大清华。到2007年,这场高考神话更是演绎到了极致。
为什么是2004年?老师还是原来的老师,学生也并非是最出色的一届。刘亦舟认为时间只是个偶然,但爆发却是必然。
|